把贫困户的志气智力扶起来

31.08.2015  10:18

   从满是泥土、自然条件恶劣的山沟沟搬到交通便利、通讯畅通的集中安置区,从家家户户都是土木结构的土坯房搬到宽敞明亮砖混结构的太阳房,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情形,村民的生活变得幸福了,赚的钱也多了。

  5.34万人忧居变安居,发展产业扶贫辐射带动贫困农户9万户,20个专业的“雨露计划”培训贫困学员9740名……“十二五”以来,我市从实际出发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实施精准扶贫,强化项目监督管理,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既在经济上帮扶,又扶志气、扶智力,扶出贫困村、贫困户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多个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快速发展、稳定脱贫。我市各项扶贫开发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亮点一】

  把贫困户的志气扶起来

  “曾经住在浅山地区,房子又小又旧,交通差,买菜等生活都不方便,孩子上学要去十几公里外的县城;如今,搬了新居经营农家乐后,收入有了大幅提高。”湟源县波航乡麻尼台村村民寇永福高兴地说道。

  扶贫开发工作要注重“扶”与“被扶”的互动,而不是你动他不动、你急他不急、你做他来看,要调动起村民一起行动,让村民置身于建设中、投身于产业中。2013年,湟源县波航乡麻尼台村实施整村易地扶贫搬迁,村子搬下来后,基本每家每户都开起了农家乐或农家客栈,随着旅游旺季到来,全村接待游客数量上升,村民不用出门就提高了收入,他们都很满足。

  所得成就:

  “十二五”以来,我市先后实施96个村易地搬迁项目,搬迁安置12137户、53412人,并实施了455个村整村推进项目,扶持9万余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商品经销、加工业、运输业、酿造业、藏文化艺术品加工等生产性项目,项目户有一项稳定增收项目。

  【亮点二】

  把贫困户的智力扶起来

  学好知识,走出大山。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之前,我市不少贫困村、贫困户都缺乏知识,缺乏一技之长。为了打通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我市因户施策,从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着手,帮助贫困户理清自身长处,帮助他们掌握致富的本领,谋划出一条能通过努力劳作获得长期稳定收入的脱贫道路。

  2011年以来,我市开展汽车驾驶、特种机械驾驶、民族刺绣、服装加工、烹饪、抹灰工、家政服务、宾馆服务、唐卡等20个专业的“雨露计划”培训,重点对贫困初高中毕业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转移就业,带动全家脱贫。及时落实大中专贫困生教育补助,缓解贫困学员学习生活困难。加大对易地搬迁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通过转移就业实现搬迁户稳定增收脱贫。

  所得成就:

  “雨露计划”培训贫困学员9740名;落实国家机关和辽青对口及省、市、县结对帮扶款物折价6658万元,引进项目84项,资助贫困生772名,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88期、培训28157人,联系劳务输出16133人(次)。同时,全市省级以上扶贫龙头企业46家,其中,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5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41家,辐射带动贫困农户9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