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海音乐“吹”出去

22.05.2014  16:24

  

  他们平均年龄58岁

  他们因管乐结缘

  他们排练不计报酬,只为————

  把青海音乐“吹”出去

  5月3日15时,坐在火车上的刘延才接到管乐团指挥李育宁发来的短信:我们获了铜奖。作为青海省文化馆黄河管乐团团长,刘延才按捺不住那份激动,他高调地宣布了这个鼓舞士气的消息。

  霎时,车厢里沸腾了,乐手们开始兴奋地分享这甜蜜的时刻。苦练一个多月,从全国131支队伍中被选中,代表青海参加“中华杯”中国第八届非职业优秀(交响)管乐团队展演,而且获得铜奖,这份荣誉,冲淡了连日的排练之累和舟车劳顿之苦。

  玩音乐玩出名堂

  这是一支以退休人员为主、平均年龄58岁的民间管乐团。乐团里年龄最长的杨世成,74岁了还承担着长号演奏。年龄最小的是团长刘延才,他是乐团的发起人。

  2007年,刘延才从兰州来西宁发展。他曾是兰州民百交响管乐团的小号首席。不景气的市场让乐团无以为继,刘延才不得不出来寻找生存空间。

  到西宁后,刘延才搞起管乐培训,过硬的业务技能,确立了他在这个圈子的地位,他结识了越来越多玩管乐的乐友。

  很长时间内,苦于没有场地,刘延才和乐友只能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过把瘾。尽管如此,大家还是挺开心。

  玩的过程中,艺术家灵敏的耳朵,让刘延才发现西宁还是有管乐高手的,只是大家都像散兵游勇一般各自作战。他萌生了组建一支乐团的想法。

  2013年7月1日,刘延才组建的三艺交响管乐团正式成立,乐团吸纳了省城管乐爱好者加入。同年10月,在百姓大舞台的一场演出中,三艺交响管乐团的演出得到省文化馆专业人士的肯定,力邀他们加入。自此,乐团更名为青海省文化馆黄河管乐团,大家开始在省文化馆有了固定的排练厅。

  交响乐让他们走到一起

  通常,一个管乐团应该有长笛、单簧管、小号等13种乐器的支撑,可限于资金困扰的省文化馆黄河管乐团,欠缺的不止大管、双簧管、低音贝司,还有售价高达七八万元的定音鼓。

  “乐团的现状是有人没乐器。团里目前有定音鼓手,但没有鼓。”刘延才说。让这个33岁的团长感到欣慰的,是大家对艺术的追求。“排练一次要坐两三个小时,对上点年纪的人来说,不是件轻松事,而且没有任何报酬。乐手们之所以坚持,就是因为借助这个平台,他们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从之前的大齐奏,到有了总谱排出的有和声、有伴奏、有旋律的交响乐,《北京喜讯传边寨》《红旗颂》等曲目的成功排练,让乐手们领略到交响乐的魅力,大家的劲头越来越足。

  日常的排练中,乐团会经常邀请省内知名音乐家给予指导。我省著名作曲家王建忠说,每次去都会被感染和感动。“放眼望去,大都是退休人员,可他们的精气神让人特别振奋。据说团里有人经济并不宽裕,可就是因为喜欢,他们愿意自发自觉地参与进来,这不能不归于艺术拥有的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

   单薄乐团的正规之路

  赴上海参加“中华杯”中国第八届非职业优秀(交响)管乐团队展演,是乐团组建后首次出省亮相,也是我省管乐首次参加全国比赛。从寄出视频资料,到录音,到被海选选中,黄河管乐团的乐手将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北京喜讯传边寨》和《康康舞曲》的排练中。

  5月1日至3日,全国69个管乐团队开始在上海展演。着白衬衣黑裤子的青海省文化馆黄河管乐团乐手到达现场,他们发现仅从着装上,就能看出自己的寒酸。“别的代表队穿着燕尾服,看着特别正规。相比之下,我们难免自卑。”管乐团指挥李育宁说,别的代表队都是几十人上百人的大团队,可青海队只有27位乐手,这势必减弱乐曲的色彩和表现力。

  这次演出,乐手们每人自费两三千元。比赛结束,看到和外地乐团的差距如此之大,大家心都凉了,直到3日得知获铜奖的消息。

  李育宁说,颁奖时,中国著名指挥家、89岁的曹鹏说的一句话,给了他很大的鼓舞。“曹鹏说这次展演,有些团看着很单薄,但是他们在走正规的音乐之路。”李育宁觉得这句话就是说给青海这类尚在发展,目前还很“小”,但正在步入状态的乐团的。(姚兰)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