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青山:在抗战纪念活动中需把握好的几个重大问题

27.01.2016  18:27

核心要点:

      ■ 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具有统一性。从中日两方面来看,14年的抗日战争都是一个整体的发展过程,局部抗战是全国性抗战的基础和准备,全国性抗战是局部抗战历史的继续和发展。

      ■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的关系。历史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正面战场多次大规模作战,吸引并杀伤大量日军,敌后战场的开辟将是艰难的;同样,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对日、伪军的有力牵制、打击,正面战场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将更大,有些战役失败得也将更惨。

      ■ 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

      ■ 中国共产党发起并坚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将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为搞好纪念活动,把控好主题导向,需要正确认识把握以下四个重大问题。

      一、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的关系

      认识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的关系,首先要厘清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抗日战争的起点是九一八事变还是七七事变,长期以来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但在学术界,大多数人形成的共识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1937年七七事变是全国性抗战的开端,二者之间即为局部抗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的关系。

      一方面,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具有统一性。从中日两方面来看,14年的抗日战争都是一个整体的发展过程,局部抗战是全国性抗战的基础和准备,全国性抗战是局部抗战历史的继续和发展。从日本方面来看,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无论侵略中国的政策、步骤、范围、手法如何变化,它始终遵循和坚持企图灭亡中国并征服亚洲的“新大陆政策”。其所图谋的不是通过战争获取局部利益,而是通过局部侵略向全面侵略发展,吞并中国乃至亚洲。从中国方面来看,九一八事变后,即开始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救亡运动。不管过程多么漫长、道路多么曲折、斗争多么复杂,全民族抗战的方向坚定不移,中华民族伟大觉醒的潮流不可阻挡。大敌当前,全国各阶级、各政党,尤其是国共两党,不能不重新考虑自己的态度和政策。共产党由抗日反蒋、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民党则由对日不抵抗到抵抗,由消灭共产党到接受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这是在局部抗战期间逐步实现的。而从七七事变到抗战胜利,尽管国民党内有叛变、动摇,国共之间有磨擦、冲突,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下来了,全民族抗战坚持下来了。总之,我们不应将七七事变前后割裂为两个不同性质的发展阶段,否则就斩断了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脉络。

      另一方面,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又具有重大差别。这种差别的突出表现,就是七七事变前后中日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具有实质性变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仍然处于严重的分裂状态。无论是国民党内部,还是国共两党之间,矛盾和斗争都十分激烈。虽然国共两党都做了一定的抗战准备,尤其是共产党抗战最早、最坚决,也最积极,但军事抗战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和上海等地区,规模、范围、投入都比较有限。七七事变之后,国内阶级矛盾让位给中日民族矛盾,国共两党转变为合作抗日。这个转变非常重要,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的形成,全民族抗战的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它的巨大凝聚力在这个时候最充分地显示了出来。全国性抗战的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投入之多,是局部抗战不可比拟的。

      总之,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是抗日战争两大发展阶段,既有统一性,也有差异性。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全国性抗战,也要充分肯定局部抗战,二者不可偏废。

      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两个并存战场的出现,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特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分别由国共两党主导。过去,海内外学者对两个战场的研究,都曾出现一些不够全面的看法。比如,有的笼统地把正面战场称为国民党战场,敌后战场称为解放区战场。有的只承认某一战场的作用,否定另一战场的作用,对两个战场不能给予恰当的评价。从全民族抗战的视野全面考察两个战场的关系并给予科学的定位,仍是历史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正面战场在较长的历史时间,特别是战略防御阶段起着主战场的作用。抗战初期,国民党采取“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策略,以节节抗御的方式进行了淞沪抗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等大的战役,吸引和拖住大量日军,为打破日军速胜战略,推动从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由于国民党当权者采取了消极抗战的政策,正面战场的作用受到严重影响。正面战场的大战役虽然胜少败多,但大量地消耗了日军的实力,比如台儿庄战役、淞沪战役、忻口战役、常德战役、衡阳战役等,众多国民党爱国将士血洒疆场。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战场。通常在一般性战争中,游击战主要是对敌人进行骚扰、破坏,对战争只起辅助作用。可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疆域广阔的大国中,特别是在民族战争的条件下,却形成了巨大的敌后游击战场,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具体来说,在战略防御阶段,抗日游击战争迅猛发展,不仅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而且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通过在日军背后发起战略性的攻势作战,尤其是对日军的交通线发起频繁的致命性的持续攻击,迫使日军不得不长期而不是暂时分散兵力两面作战,从而为推动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到战略相持阶段,实现持久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在战略防御阶段,仅八路军、新四军就作战1600余次,歼灭敌人54000余人。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逐渐取代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与正面战场常规作战的一次次战役不同,敌后游击战的重点是面而不是点,是持续而不是阶段,是整体而不是个别,是战略而不是战役,实质上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场特殊的战略大会战。在极为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敌后军民创造了很多极为有效、灵活多样的歼敌方法,如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铁道游击战等等,以少胜多,积小胜为大胜,使日、伪军犹如困兽,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可自拔。1943年以后,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攻阶段,敌后战场逐步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收复了大量失地,成为全面反攻的战略基地,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仅在1944年一年中,八路军、新四军就作战2万余次,歼灭日、伪军近20万人。敌后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和不断扩大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是战略上以弱胜强,充分发挥人民战争威力的最有效的作战形式。敌后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改变整个战局发展的战略作用。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的关系。历史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正面战场多次大规模作战,吸引并杀伤大量日军,敌后战场的开辟将是艰难的;同样,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对日、伪军的有力牵制、打击,正面战场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将更大,有些战役失败得也将更惨。中国是以“熬时间”持久抗战的方式使日本深陷“泥潭”,通过长期的消耗战,最终击败日本军队。战争的特点、形态不同,评价的标准也就不同。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军事功绩,不能单纯用兵力和武器优劣、打了多少大仗、牺牲了多少将领等作为唯一的尺度,关键是看两党在推动持久抗战中发挥的作用,关键是看牵制和消耗日军的时间和规模。由此来看,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战场作用是明显的,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的关键作用也是明显的。

      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问题

      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最危急时刻,历史再次向中国每一个阶级和政党提出了挽救国家危亡的紧迫任务。不同的阶级和政党都曾提出自己的救国方案,作出自己的努力。谁能够带领人民坚决抵抗外来侵略者,并且指出实现这些目标的切实途径,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谁就能得到人民的广泛拥护,谁就能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否则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以至遭到唾弃。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历史规律。

      中国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政党,掌握着全国政权和主要军事力量。国民党逐渐改变此前实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停止内战,起来抵抗日本侵略者,在抗战初期有过积极表现,以后在共产党的努力下,也始终不曾放下抗战的旗帜,在抗日战争中打过一些胜仗。这些是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对国家、民族有功,值得赞扬。但是,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力图使抗战的进行不至于损害他们的统治地位,并且在打败日本侵略者后继续他们的统治,因而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只是实行单纯政府和军队的抗战,总是防止民众运动的发展,尤其是千方百计地限制和打击共产党。这样,他们就不能充分依靠并发动民众的力量去抗击日本侵略者,而是尽量保存实力和依赖外援。对怎样夺取抗战的胜利,他们也提不出一套正确的方针和办法来。

      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最早高举起全民族抗战旗帜,组织游击队开展东北抗战,并与国民党爱国军队和各抗日武装初步合作,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有力打击,对唤醒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激励更多中华儿女奋起抗战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毅然放下长期遭受血腥屠杀、围追堵截的阶级仇恨,率先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实现全民族抗战,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抗日力量。在全国性抗战初期,面对大片国土沦丧的异常严峻的局势,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特别是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洞察力,清晰地描绘出战争发展全过程的完整蓝图,使人们对战争的未来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念。抗战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以后,面对动摇妥协、反共分裂的逆流,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政治主张,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努力团结一切要求抗日的力量,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发展。到抗战后期,国民党的专制和腐败表现得越来越厉害,激起人们强烈的不满,特别是1944年豫湘桂战场大溃退,更使国民党政府名誉扫地。中国共产党响亮地提出结束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人们的广泛同情和响应,掀起了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

      从国共两党的比较和历史的简略回顾中不难看出:抗日战争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在中国共产党高举的团结抗日的大旗下,按照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阶段提出的政治主张向前发展的。抗日主力军——广大工人、农民、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其他同盟者被空前广泛地动员、团结起来,跟着共产党走,或者赞成共产党的主张、行动。完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政治领导的作用。这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尽管在发展进程中几经曲折,但仍能坚持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保证。

      总之,中国共产党发起并坚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

      四、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作用问题

      长期以来,基于西方中心论的传统,西方一些历史学家在研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往往片面强调欧洲战场,强调美国、英国等国的反法西斯斗争,轻视中国抗战对于世界反法西斯的作用,忽视中国军民作出的巨大牺牲。这一偏见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从二战时期中国和西方盟友间的关系上就已初现端倪。因此,正本清源,在正确把握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关系的基础上,深刻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科学的定位,仍然是中国学术界、也是国际学术界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与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苏联最早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支援了大批物资、装备,还有2000多名苏联飞行员参加了援华志愿飞行队,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有200多人牺牲在中国战场。美国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了很大支持,英、法等国向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或军事合作,朝鲜、越南、加拿大、印度、新西兰、波兰、丹麦以及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日本等国的反法西斯战士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这些国际援助是中国能够坚持抗战并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但是,也要看到,这并非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的胜利,主要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的结果。而且,外援也并非中国抗战取胜所独有的特点,而是世界反法西斯各国取胜的共同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个整体,最后一败俱败、一胜俱胜,同盟国间的支持是相互的、双向的,而非某种单行道。中国持久抗战牵制和消耗日本的大量军力,也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大的战略支持作用。可以说,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旗帜上,凝结着各国友人的血迹;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丰碑上,熔铸着中国人民的卓著功勋。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和把握。

      第一个层面,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亚洲主战场,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起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十年多时间里,与日本全力抗衡的,举世只有中国。1941年苏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英美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由此才不再单独对日作战。正是有了中国这个主要战场,才有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按照日军师团编制计算,中国牵制和抗击的日军兵力最多。从七七事变到抗战结束,日本历年投入到中国战场上的陆军,最多的年份超过编制总额的90%,最少的一年约占35%,8年中平均每年超过70%。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约70%的兵力、约35个师团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之后,日本陆军主力仍然分布在中国战场。中国摧毁日军有生力量的数目最大,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结束,共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中国为战胜日本法西斯作出的牺牲最大,军民伤亡多达3500万人。国际形势的大框架、总格局,使对日战争的胜利来自于同盟国共同作战,美、英盟军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对日本的进攻,苏联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参加对日作战,东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都对打败日本法西斯作出了贡献。但这丝毫没有改变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亚洲主战场的地位。中国在打败日本作战中决定性的地位,正像欧洲战场上的苏联、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国那样,是毫无疑义的。

      第二个层面,中国抗日战争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持久抗战,始终抗击着日本陆军主力,遏止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亚的北进计划,使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牵制和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英、美等国的军事压力,在战略和战役上都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作战行动,为保证同盟国实施“先欧后亚”大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远征军出师缅甸,对于远东盟军对日作战起了直接的配合作用。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战略基地,中国为同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了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同时,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并为创建联合国、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也是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当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到全球范围时,中国主动加强同美、英、苏等盟国的联系,促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战争后期,中国又参与了联合国的创建,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不仅与同盟国并肩作战,而且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支持邻国的独立运动,维护弱小民族的利益,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发挥了重大作用。

      总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来源:《求是》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