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彩挂虹”的土族服饰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向着蓝蓝的天空看,艳丽的彩虹挂天边。那不是彩虹挂天边,是土族阿姑的花袖衫。”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土族歌曲的歌词。正如歌词所道,土族被誉为“彩虹民族”,如彩虹般绚丽而热情,土族服饰更是艳丽斑斓。
将“彩虹”披在身上
全国56个民族中,土族的服饰算得上别具一格。2008年6月7日,土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介绍,互助的土族服饰有“伏兰诺日”服饰、“哈拉齐”服饰和“特哇尔托洛盖”服饰,这里的土族人还保留着自己古老的服饰。以上三种服饰的男装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妇女的发式、帽子、衣服的式样和花袖上,各自呈现不同的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土族服饰也在不断地革新、演进。土族服饰男女有别,既有老年装、中青年装和少年装之分,也有夏装、冬装之分。
“伏兰诺日”服饰指的是五十、红崖子沟、松多等乡(镇)土族所着的服饰;“哈拉齐”服饰指的是丹麻、东沟、东山等乡(镇)和威远镇、台子乡部分村庄土族所着的服饰;“特哇尔托洛盖”服饰指的是威远镇、台子乡以西的部分土族村庄以及五十、丹麻、东沟、东和、林川等乡(镇)靠近青石岭的土族所着服饰。
土族除了穿戴常服以外,还有“纽达尔”“登洛尔达呼”“达博”腰带和“斯古尔玛”腰鞋等古老服饰,别具一格,可谓中华服饰界的一朵奇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互助土族服饰在“哈拉齐”服饰的基础上吸收各地服饰的精华,逐步形成了有代表性的服饰,成为土族人民在重大节庆、集会时穿着的礼仪性服饰。
土族服饰精致漂亮,具有艳丽的色彩和独特的风格。其喇叭口形翻沿帽子、开衩式袍服、腰带和长筒靴鞋的风格,一直祖辈相传,保持至今,这些特点表明,土族曾是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土族服饰深受广大土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喜爱。
关于土族服饰的传说也生动感人,引人入胜。传说,远古时代,龙王山下生活着一对兄弟,莫日和尼达,同时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腊月花,贪婪的莫日喝下毒龙涎化作巨蟒,尼达变成石人,腊月花为救尼达消灭巨蟒,用铁链挂在巨蟒的脖子上,这条铁链就是土族项圈的雏形。土族的项圈由硬制片和金属片制成,也镶嵌贝壳,十分好看。不论你是哪个民族,若有兴趣,不妨尝试一下土族服饰,感受其优美传说。
巧夺天工的绣艺
绣品艺术是表现一个民族的生活情趣和灵巧手艺的重要手段,是民族文化重要的外在表现。土族绣艺,表现出土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俗风情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日前,记者来到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的盘绣园,近20名织绣女工正在绣绣品。据园内工作人员介绍,土族绣品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土族绣品的针法有刺绣、盘绣、堆绣、拉线绣等,以上绣法中,盘绣最具代表性。在互助土族绣品中,“伏兰诺日”的妇女更擅长盘绣和堆绣,她们绣制的“唐卡”佛像,在佑宁寺及其周边寺院都有很大影响。“哈拉齐”“多隆都什岱”的妇女更擅长刺绣和拉线绣,她们绣制的土族服饰品和艺术品在土族民俗旅游中占有一席之地。
土族绣品作为土族重要的装饰工艺品,在宗教、服饰、生活用品以及室内、床上用品中都起着无法替代的装饰作用。土族绣品都取材于自然现象、宗教观念、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不刻意写实而追求美轮美奂的想象与夸张,其图案和配色既古朴又迷离,具有原生态之美和艺术之美。
作为土族绣品的代表而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土族盘绣以风格独特、美观大方、鲜艳耐久而闻名遐迩。土族盘绣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盘绣品厚实华丽,经久耐用,精美的盘绣品,需耗时数月甚至一年所成。
(摄影为吴雨 黄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