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乙亥麻,党旗在脱贫一线飘扬
倒淌河镇拉乙亥麻村组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动员大会举行。摄影:共组宣
青海新闻网讯“啪!”索南才让把手里的牌往桌子上一扔,一脸的沮丧。愿赌服输,可输了还想赌。一个晚上赌下来,卖了牛羊的钱转眼就到了别人兜里。不只是他,牌桌上的几个人,个个都赌红了眼。
“啪!”一支箭稳稳地射中靶心,十几个藏族青年围在一起高兴地呼喊了起来。宽敞的射箭馆里久久回荡着大家的笑声。
前者是个远近闻名的“问题村”,头上戴着一顶州定贫困村的帽子。
后者是个声名远播的“先进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
出人意料的是,两者是一个村子的“昨天今天”。这种改变,因为一个好班子。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为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拉乙亥麻村村两委班子成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换了班子换脑子,富了口袋富脑袋。
今天,拉乙亥麻村带头人的队伍更加充满信心,牧民们依靠的臂膀更加充满力量,全面小康的梦想更加接近。
建强“生力军”,提升脱贫攻坚战斗力
戴着“后进村”的帽子原地踏步,还是痛定思痛换个活法?
这曾是摆在拉乙亥麻人面前的现实命题。
资源匮乏、草场面积小、人口多,作为传统的牧业村,拉乙亥麻的“硬件”并不过硬。特别是由于夏季草场距离较远,靠零散放牧为生的牧民们常常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获甚微。也因为缺少种植经验,广种薄收后,有村民索性把土地撂荒了。
“软件”如何?
由于教育乏力,管理缺失等诸多原由,村子里偷盗牲畜、酗酒闹事、打架斗殴现象屡屡发生,村际纠纷日益增多。因为风气差,村里的小伙子连媳妇都娶不上。
对于拉乙亥麻村的村民们来说,绑住他们手脚的还有这样一条陋习。“家里穷得叮当响,就是不出去打工,看别人出去了,还嘲笑人家。”村民华贝说。
2010年,拉乙亥麻村村民的人均收入只有2100元。
不可否认,拉乙亥麻村的贫穷和落后,还有一个原因。
“班子战斗力不强,村级事务管理混乱,经济发展滞后,社会治安不稳。”面对发展的瓶颈,拉乙亥麻人开始思考问题的答案。
村党支部成员的平均年龄超过了65岁,文化水平低,心有余而力不足。“问题村”亟需一位群众公认、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带头人改变现状。有知识、有能力的华格加成为了村党支部书记最合适的人选。
2010年,华格加上任了。
打铁还需自身硬。新一届的村“两委”班子组建伊始,针对战斗力不强、村级事务混乱、经济发展滞后、社会治安不稳等急需解决的问题,班子成员迈出了学习锻炼的第一步。
“定时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以及村干部会议,加强党内监督,严肃党内生活,强化班子的先锋意识、为民意识,动员每一名党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村里的各项事务当中。”华格加说,除了加强自身的学习,党员干部也要做出党员的样子来。
原来,对牧民来说,每年的转场是个大问题。天公作美还好,如遇恶劣天气,转场就会面临难以想象的困难。为切实解决牧民安全转场的问题,党支部要求每一名干部都要和牧民同吃、同住、同行,护送并确保牧民和牲畜安全转场。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新一届党支部成立之初,便主动提出,从村民中选择25名不仅敢说,更敢负责的牧民担任村民代表,监督村两委工作、干部作风、制度执行、财务管理、建设工程项目、村民意见落实等。凡重大事项,一律征询村民意见,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村民的自我管理必须公开透明,事关全村发展的大计更需民主决策。”
从制度建设入手,创新管理方式,依法建制,以制治村,通过对各项管理制度的梳理完善,拉乙亥麻村形成了规范和约束干部、群众的管理监督制度。
记者采访中,党员朵巴这样评价这届班子:“碰到事情都会征求群众的意见和看法,对于村内大小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
“你搞一次特殊,就降低一分威信;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人心。只有全心全意为村民办事,基层党组织才有战斗力和号召力。”这句话,成为华格加每次开会的“必修课”。
不难发现,回望这一段成长历程,既是一个基层党组织练内功、强筋骨、长本领的过程,又是基层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鲜活写照。
挺起“主心骨”,增强脱贫攻坚凝聚力
对于贫困而言,经济的困窘只是一方面,内在的原因是缺乏斗志和必要的知识技能。但在班子刚刚组建时,对于村两委班子成员来说,这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群众和村干部的心不在一起,劲儿就不能使在一起,更不用谈发展了。”此时,整个村子犹如一盘散沙。大家深知,长期下来,村上积累的问题并不少。
但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走草场,访牧户,进帐篷,听民声。村党支部成员和村里的老人,手捧哈达,一户一户地上门,与群众交心谈心;主动前往邻村拜访,一起商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办法……两个月下来,硬是把“千百号人的牢骚、埋怨”整理成了几十条发展的意见建议,接下来,几乎天天召开会议,和村民们一起制定出了《拉乙亥麻村村规民约》。
“没想到村干部能来我家询问我对村子发展的想法,一下子,心里热乎起来了。”村民洛丹感慨地说。
就这样,昔日冰冻的党群干群关系通过这样的走访和开会,慢慢开始化解。
村干部明白,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说得再好,村民们最关心的还是干部能不能为村上办些实事。
“村委会为了发展生产,借了五万元的外债,生产没搞上去,利息却年年上涨,我当党支书那年,五万元的欠款已经变成六万五了,怎么办?村里没钱,考虑再三,我只好用公司的钱堵上了这个窟窿。”华格加说。
“我们村以前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有几户人家因为住得偏远,电都不通,新一届党支部成员不仅垫资修了路,而且还给那几户人家通了电。”拉乙亥麻村副书记才项彭措告诉记者,路修好后,村上积极争取国家惠民政策,先后为村民们实施了牲畜饮水、牧民住房改造等多个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极大地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环境。同时,为了解决拉乙亥麻村孩子们的入托难问题,村党支部又利用村里小学的校舍,建起了一座幼儿园,村里的学龄前儿童,全部实现了就近入园。
变化不止这些。
华格加和村干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360余户牧民草场公用牧道被占问题,在共和县城新建113套住房,在倒淌河集镇修建54套住房,村民们住上了亮堂的新房子。
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干群关系焕然一新。
为了改变村民落后的观念,2011年,华格加带头动员村民去玉树打工。动员会开了好几场,看着大家还在犹豫不决,华格加拿着纸笔在村民面前签下了军令状。
看着村支书拍着胸脯打包票,不少人都愿意试一试。放牛放羊没问题,盖房子对于他们来说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为了给大家“上课”,华格加从自己的工地上拉来材料,在村里给大家实地培训。
盖了拆,拆了盖。几经周折,原本对建筑一窍不通的村民们渐渐掌握了一些建筑工地的务工门道,华格加和村上的几个带头人组织全村500多村民赴玉树灾区,一时间,大大小小的工地上都能看到拉乙亥麻村牧民的身影。到了年底,在玉树打工的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四五万元。
“这件事,改变了观念也凝聚了人心。只有村民们自己觉得村干部靠得住,才会支持我们的工作。”脱贫攻坚征途上,华格加明白,思想引领解决的是“深层次”问题。只要迈出这一步,接下来的问题就好办多了。
当好“领头雁”,发挥脱贫攻坚引领力
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班子成员开始思考:如何以党建引领促脱贫,将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
“拉乙亥麻村要想真正脱贫,首先要打破原有的生产方式。”经过多方了解调查、摸清村子底细后,华格加提出:在村上建立合作社,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将劳动力从土地和牧场中解放出来,扩展牧民的增收渠道。
没想到,成立合作社的想法一经提出,年近七旬的老书记先公加带头反对。看到这种情况,华格加决定带着60个人的“考察组”到外地长长见识。
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眼前的景象让从未走出过草原的村民们大开眼界。回到青海后,华格加又带着“考察组”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参观。看到当地的合作社搞得风生水起,大家伙心头的顾虑也开始烟消云散了。
回村后,村党支部成员和34名党员首先带头参加合作社。几天后,拉乙亥麻村迅速将村里的374公顷耕地集中起来,实现连片经营。按照计划,合作社组建了畜牧业、种植业、牛羊育肥、劳务输出、二三产业等5个生产经营组,对草场进行集体流转,对畜群优化组合,对人员进行重新分工,形成了一种参与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管理新机制。
经过产业调整,越来越多的村民从土地和牛羊上解放出来,跑运输、搞建筑、贩运牛羊、开家庭宾馆、开汽车修理厂、做工艺品买卖……拉乙亥麻人在发展致富的路子上迈开大步前行。
今年50多岁的土旦太在县城经营着两家汽车修理厂和一家机油店,三个店铺的十几个工人都是他的老乡,平均下来每个员工的月工资都能达到3500元左右,而他自己的年收入也已过50万元。生意能做得这么好,对于几年前的土旦太来说,那是“做梦都梦不着的事。”
“那几年,我在一家汽车修理厂打工,后来就想自己开家店,但家里困难,空有想法,拿不出钱。”土旦太说,得知他有开汽车修理厂的想法后,几个村干部商量着,向银行做担保,贷款35万元帮助他创业。
“这样的例子在拉乙亥麻村并不是少数。短短几年间,拉乙亥麻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人均收入超过万元。”村委会主任娘格加笑着说。
如果说之前华格加和班子成员对拉乙亥麻村未来的发展之路还不够明晰、视野还不够开阔的话,2017年,省委提出的“四个转变”让他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对拉乙亥麻的明天充满了信心。
2017年9月份,华格加被安排到江苏如皋长江镇挂职三个月。走访期间,他发现如皋市长江镇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工厂,而很多工厂面临工人紧缺的问题,恰恰相反,海南地区面临的问题是就业难。
“何不让村民们到这里来打工呢?”从江苏回到家的第二天,华格加就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村两委班子成员,与他们一起商量对策。
“牛羊可以以入股的方式放到合作社养殖,草场和耕地可以流转到合作社……”村两委班子经过多次讨论后,先拟定了一份初步的方案,决定将务工人员面向当地的贫困户和兜底户,并召集村民召开动员大会。
“如果我俩出去打工了,孩子的上学问题怎么办,老人谁来照顾?”
“我们带着孩子过去又上不了学,咋办?”
面对牧民们的担忧,华格加不紧不慢地说:“这个大家不用担心,经过援青指挥部的多方协调,孩子可以到长江镇学习就读,这样也可以让孩子们开阔视野,学到更多的东西。务工人员家里的老人由村委会来照看,只要你们愿意走出去,村两委就不会让你们有任何后顾之忧。”
这样的回答,给村民吃了一颗定心丸。来自拉乙亥麻村和次汗达哇村的52名村民在村委会签订协议后,于3月27日踏上了去往江苏的务工之旅。随后,在当地镇政府的协调下,他们被安排到电焊、打磨、切割等不同的岗位上。
“我们到公司办理了相关手续之后就开始工作了,在食宿方面,公司担心我们吃不习惯,专门安排食堂给我们做馒头,饭菜味道和家里的一样。”跟着叔叔一起到江苏务工的东主才让笑着说。
这一边是走出去,路更宽;另一边,是在村里,能致富。
当记者来到拉乙亥麻村时,畜棚里牛羊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头头毛驴。才项彭措告诉记者,2017年,村上研究决定养殖毛驴,之所以这样考虑,就是想多增加一条村民的致富门路。
“你看,这就是我们全县各级党组织学习的先进典型。”共和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杨果笑着说道:“拉乙亥麻村党支部始终坚持把提升群众生活水平,转变群众发展致富思路作为党建工作的第一要务,通过积极发挥党支部示范引领作用,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举措,因地制宜探索出‘支部+企业+牧户’模式,带领群众谋转变、求发展。”
采访手记:“小血管”迸发“大能量”
6月一个下着小雨的清晨,我再一次来到拉乙亥麻村,村子里很安静。忽然间,一声驴叫从不远处的畜棚中传来。“嘿,又养驴了。”我心里想着。果然,原本都是牛羊的畜棚里,此时换了新主人。对于我来说,不管什么时候来拉乙亥麻村,总有一些新变化。
这就是拉乙亥麻村的“魅力”所在:村党支部在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尝试与努力。我们要追寻的,就是背后的故事。
为什么这个村能够摘了“问题村”的帽子,并且迅速跻身“先进村”的行列?为什么这个村的村干部能够对“公家的事”始终抱着一种干“自家的事”的态度?为什么这个村的村民对于村两委班子成员有着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跟着一起干的决心?
答案在一次次采访中逐渐变得清晰。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透过一个个故事、一段段过往,我强烈感受到这个堡垒的力量,这面旗帜的作用。
看到村子上的欠款难以偿还,华格加用自己公司的钱填上了窟窿。牧民们转场有困难,党支部要求每一名干部都要和牧民同吃、同住、同行,护送并确保牧民和牲畜安全转场。没路修路,没水通水,没房建房,且不说今后发展的路子如何走,单凭这一件件办在村民心坎上的实事,也值得我们竖起大拇指。
办合作社、鼓励村民外出务工、规划藏城发展旅游……渐渐走上正轨的拉乙亥麻村在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可越是了解,越觉得,这种蜕变并不是顺理成章般的容易,困难,比我们想象中多的多;这些村干部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和你我一样,也会觉得难熬,也会遇到挫折。
村干部们明白,拉乙亥麻村的发展,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这些班子成员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为村民增收多铺一条路。
都说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也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毛细血管”。原来,“小血管”也能迸发出这样强劲的“大能量”。
在牧区,像拉乙亥麻村一样的村子数不胜数。村民文化程度不高、观念陈旧、思想闭塞,发展渠道不多、脱贫难、致富难。此刻,就需要一个这样的“火车头”带领大家伙一同发展。可喜的是,我们不仅看到了拉乙亥麻村的成长,更看到其他村子也正在经历这样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