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探访青海省尖扎县昂拉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德吉村
航拍镜头中的黄河与德吉村水清屋秀相得益彰。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杜雪琴
“忆往昔,山大沟深路难行;看今朝,水清林秀好风景”。坐落在黄河畔的青海省尖扎县德吉村感恩亭里,两侧木柱上镌刻的这副对联,精炼地描述了当地农牧民的生活变迁。
11月13日中午,流经德吉村的黄河水波光粼粼,绿意盈盈。依黄河而建的藏式风情民居明亮宽敞,笔直的公路穿村而过。初冬的阳光下,村民们悠闲地打扫着庭院,生活静谧而美好。很难想象,这个美丽的村庄在几年之前还是一片荒滩沙地。
依黄河而建的德吉村旅游设施完善。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摄
德吉村位于尖扎县东南部,是一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居民均由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周边高山深沟地区搬迁而来。
“居住在山上的妇女们,每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到山下背水,一来一回需要数小时,背一趟水也仅够维持一天的生活。易地搬迁之前,这些贫困群众仅靠着种地和放牧为生。”尖扎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谢青梅说,2016年,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尖扎县按照“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思路,于当年9月投资7771.42万元,在昂拉乡河东实施了异地搬迁项目,修建住房251套,将县内7个乡镇30个村的251户农牧户,共946人集中安置在了德吉村。
经营着农家乐和射箭场的加羊索南,以前居住在山大沟深的尖扎滩乡羊智村,是典型的贫困户,常年依靠放牧为生。几年前,一场雪灾冻死了家中的70多只牛羊,加羊索南一家成了贫困户,基本生活都困难。2017年12月,依托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加羊索南一家4口从山上搬了下来,住进了德吉村。
“原先居住在破旧的房子里,水、电、上学和就医都比较难,由于电量不足,冬天电褥子都用不了,每天还要下山背水。”曾经的艰苦生活,加羊索南记忆犹新。
农牧民群众放弃了世代为生的放牧业搬迁了下来,生产生活怎么办?
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德吉村依托黄河水利风景、气候等优势,积极创新探索扶贫易地搬迁新路子,积极融入民俗文化、射箭文化、黄河文化和农耕文化等元素,培育了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特色农业、文化和光伏等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多业共生、多轮驱动”扶贫产业格局。
进入旅游淡季趁着闲暇加羊索南和妻子收拾起了庭院。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摄
2018年,加羊索南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农家乐项目培训,利用自家院落开起了可接待吃住的农家乐。“去年旅游旺季,2个多月挣了3万元,今年4个月收入6万元左右,两个孩子在外上学,日子好得很。”加羊索南说,除了经营农家乐和射箭场,作为德吉村的草管员,每月还有1800元的收入,旅游淡季的时候,可以到村里的合作社打工。
“旅游旺季,有群众一天能赚到7000多元,收入大大提高,德吉村全村整体脱贫。”谢青梅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德吉村的山水美景中受益,吃上了“旅游饭”。
德吉村一隅。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摄
德吉,藏语意为“幸福”。如今,德吉村依托黄河水利风景、气候、海拔和交通便利等优势,建成了休闲广场、码头、自驾游营地、露天沙滩、婚纱摄影基地、花海、农耕体验、农家乐和小吃广场等旅游后续产业项目。搬迁群众依靠“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