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庄村的“破局”
青海新闻网讯 初夏的骄阳下,安永春头顶烈日,收拾着院子里的杂物,院子的东面是一面新盖的房子,南面则是以前的土坯房,已经破败不堪,院内一角堆放着饮料瓶和废铁等垃圾。大门外的三轮摩托车上放着安永春刚捡来的废品和平时补鞋配钥匙的工具。
今年51岁的安永春是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拉庄村的贫困户,家中有年迈的老母亲和上幼儿园的孩子,一家三口仅仅靠着安永春收废品和补鞋配钥匙的收入,一年下来,挣得钱还不够孩子在幼儿园一年的学费。
2013年,安永春享受了村里的危房改造,政府补助的钱,只够盖个毛坯房,后期的装修还得自己掏,安永春兜里没钱,毛坯房就一直放着,几年下来,风吹日晒雨淋,危房改造后的房子又成了危房,看着新房子就在眼前,但没钱装修,住不进去,安永春心里别提有多着急了。
“政策好,改造了危房,但是自己没啥手艺,家里的耕地又不多,只能到镇上收点废品变卖,一年挣的钱补贴家用都紧巴,更别说有闲钱来装修新房子了。”安永春摇着头,显得很无奈。
今年,安永春却住进了新房子,一贫如洗的安永春究竟哪来的钱装修了房子?
“村里来了个为民办实事的柴书记,了解到我家的困难后,帮助我解决了水泥等原料,最后装修花的钱,也给我补贴了一半,孩子上幼儿园,每年补贴了4300元,还在村里开办了粉条加工厂,到了年底有分红。”安永春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安永春说的柴书记,是省国税局下派到拉庄村的第一书记柴义军。2016年底,柴义军来到拉庄村,通过半年的走访了解村情民意,柴义军心里困惑。
“如今,政策这么好,农业农村农民的方方面面都有国家政策补贴,这么好的政策下,还有贫困户,而且有些贫困户总是说自己的困难,认为无论是国家给的项目资金,还是帮扶责任人帮扶的钱、物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根本不去想他们自己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现状。”柴义军毫不掩饰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拉庄村属半浅半脑地区,是一个“靠天吃饭”的村庄,全村总耕地面积为242.7公顷,村集体经济为零。这既是拉庄村的实情,也是柴义军所存在的困局。
如何“破局”?柴义军想,从扶智、扶志、产业发展上做文章。他争取互助县国税局、海东市国税局及省国税局的支持,让个别贫困户享受了危房改造项目,还有一部分危房及破落院墙进行了修缮,各自出资50% ,逼着让贫困户自己拿出50%的资金,让其感受到压力,从让贫困户干到逼贫困户干,让贫困户先立志,安永春就是其中之一。
互助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传统有传统的好处,但其僵化之处也比较明显,扶智首先要让贫困户转变陈旧思维。拉庄村很多贫困户只愿意打小工,不愿意到企业务工,总认为小工一天可以挣多少钱,而且不受约束,殊不知小工仅仅能打4个月左右。针对这种思路,柴义军通过劳务输出将贫困户及其子女介绍到工厂务工,通过务工,一年获得劳动报酬3到5万元。
拉庄村耕地全部都是旱地,种植土豆有优势,但是种出的土豆销售不出去,村民种植土豆的积极性也不高,纷纷种植当归等中药材。
优势资源不能丢,柴义军争取了65万元的支持资金,按照“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建起了粉条加工厂,贫困户采取自愿的原则,按户入股100元。粉条加工厂利润分配上按照税后利润的30%给村委会, 20%给合作社,20%留作下年发展资金,30%给入股贫困户分红,这样既发展了村集体经济,又壮大了专业合作社,同时给贫困户在自身发展产业项目之外带来了额外收益。
春节前,粉条厂试运营,生产的两批粉条全部销往了全省各地国税局的食堂,收入2万元,纯利润7000元,柴义军首先将贫困户入股的100元以红利的形式分发给贫困户。
村集体产业带动了村民种植土豆的积极性,村民莫有山说:“去年我种了8分地的土豆,都是自己家吃的,种多了怕卖不出去,卖不上好价钱。今年就不怕了,种了2亩多的土豆,丰收后多余的土豆送到粉条加工厂,自己也能在粉条加工厂打工赚零钱,收入一年比一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