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拉面产业发展呈现系列效应 青海拉面扶贫模式全国首创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我省海东市农村少数民族群众在全国270多个大中城市开办的拉面店达2.52万家,在东南亚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办拉面店200多家,从业人员16.4万人,拉面经济及相关产业经营收入达111.58亿元,实现利润33.05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36.48亿元。
如今,在拉面之乡化隆回族自治县,我们看到了“面二代”的崛起,我们听到了化隆县驻外拉面经济办事处的新声音:青海拉面大有作为。
拉面办事处主任的快乐和失落
谭胜林是化隆县驻济南市拉面经济服务办事处主任,他是办事处的“老人”了,从事拉面驻外服务14年,今年他倍感高兴,同时又很失落。“刚开始,拉面馆子都依赖着办事处,觉得有我们才踏实,那时候我们是消防员,要经常去帮他们‘灭火’,去派出所解决各类纠纷是常有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谭胜林回忆,这几年,尤其是今年,他不再为这些杂事忙碌,拉面人也都在学习和进步,这让老谭倍感高兴。
“今年明显感觉到,‘面二代’甚至是‘面三代’年轻拉面人的思想已经完全超越了我们,拉面人对办事处的依赖换了种方式,不是大事小事都来找,而是要咨询政策就过来了,想扩大店面申请帮助了,就会来办事处坐坐聊聊。”拉面人的成长,依赖方式的转变,一下子让办事处的“老人”有些失落。
14年前,山东省共有化隆籍拉面馆不到200家,如今,拉面馆的规模激增至2000家。
马林是驻佛山市办事处主任,他看到了新老拉面店的更替,看到了青海拉面焕发勃勃生机。“广州是一座焕发着活力的城市,我们的拉面人也同样与时代共进,老一代的拉面店逐渐被升级为新店,规模和服务不断提档升级,重新起航的青海拉面人大有作为。”马林看到了青海拉面焕发出的生机,激动不已。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80后、90后开的拉面店占到一半以上。树立品牌才能走得更远的理念根深蒂固,以前90%以上的拉面店挂着兰州拉面的牌子,现在都有意识地取下来,注册了自己的商标。
魏建华是驻广州办事处主任,他说起了服务对象从保守到热情的转变。“刚开始拉面店对办事处的态度都很保守,现在我们跑遍了每一家拉面店,老板们的态度都很热情,我们为他们服务,他们也成为了我们的朋友。”魏建华说。
“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扶贫模式全国首创
海东市现有贫困户4.8万户17.57万人,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别占全省贫困村、贫困人口的40%和33%,在我省各市州中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仅以化隆、循化两个县为例,从事拉面经济的人员占两县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拉面经济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20%增加到现在的40%以上;其中有8731户贫困户通过贷款外出开办拉面店,从业人员1.13万人,年经营收入达58.11亿元,实现利润19.11亿元,在拉面店务工的海东籍贫困人员工资性收入达9.02亿元。
去年,“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扶贫模式启动实施,贫困户只要有意愿学技术开馆子,政府就给扶持。以在全国开办的拉面店为载体,将精准识别的贫困对象与拉面馆对接,贫困人员在拉面实体店带薪实训接受培训,争取两年内成为掌握拉面技艺的技能人才,政府以每年5000元的标准补贴两年,拉面店每月支付不低于3000元的工资,实训人员年人均收入达4万元以上,带动1270户精准识别贫困户稳定脱贫,其中80户精准识别贫困户通过“邻帮邻、亲带亲”的方式开办了拉面店。
今年,新增3096名贫困人员接受“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扶贫模式,年底可以使2080户精准识别贫困户实现脱贫。这一扶贫模式又挂上了“国家级”,得到全省推广,属全国首创,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肯定。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海东市已有1.28万户、7.26万贫困人口通过从事拉面经济实现脱贫,占各县区近10年脱贫人数19.6万人的37.1%。
青海扶贫拉面产业服务中心有个青海“马云”
马青云,他的同事开玩笑叫他青海“马云”。辞去公务员职位,做起“拉面+”,青海拉面搭乘“互联网+”的快车提档升级。说起创业初衷,马青云坦言:“我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每年上大学的钱,都是哥哥卖掉几千碗拉面挣来的,我不想看到贫穷再次发生,我想用自己的力量助拉面人一臂之力。”怀着拉面情怀,马青云不断努力创新。
2015年,青海扶贫拉面产业服务中心成立,主营业务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线上业务主要通过“中国拉面网”网站和“中国拉面网”微信公众号以及“中国拉面网”APP进行产品宣传和线上交易。线下业务有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青海省拉面产业培训基地,主要从事餐饮创业、餐饮技艺、职业规划和技能培训。
打开中国拉面网APP,招聘求职、转让信息、政府政策、拉面视频一应俱全。
截至目前,中心在全国的青藏高原土特产品物流配送点已达22个,基本覆盖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日销售额达10万元,对青海其他贫困地区的农畜产品产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海东市共有777户从事拉面经济的少数民族群众返乡创业,涉及餐饮服务、牛羊育肥及冷藏配送、建筑建材、饲料加工、调味品加工、电商、农家乐、旅游住宿等23个行业,开办的民营经济实体达523家,年经营性收入达5.7亿元,吸纳6786名当地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从业人员年工资性收入1.69亿元,拉面经济的发展成效不断显现。
以前的贫困县
如今成轿车别墅状元村
化隆、循化两县原来是全省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的两个县,通过拉面经济的发展带动,两县近两万名贫困农民不但脱贫,而且致富,“轿车村、别墅村、小康村”遍及两县,高考状元也在拉面人的家里诞生。
“每年夏天,化隆县城可以办名车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汽车在街道穿梭,这些都是拉面人艰苦创业的成果。”化隆县就业服务局局长赵鸿饶有兴致地说,这两年,就连高考状元都多了,都是回乡的“拉面娃”。
有关数据显示:海东市从事拉面经济的少数民族群众在省内外城市和县(区)城镇购买3142套楼房,8649人购置家用轿车,12476名群众自建房屋,各类资金投入达22.56亿元。
“拉面英雄”不断涌现,拉面创业人员累计在家乡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捐资达2000万元以上,济困扶贫资金近2000万元。在国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从事拉面经济的群众慷慨解囊献爱心,汶川、玉树地震后,开办拉面店的群众自愿捐款达368万元,特别是化隆县群众马牙古拜在海南省开拉面店时拾金不昧、马成义在天津港爆炸事故发生后用一碗碗免费拉面温暖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的事迹传为佳话。
第一代拉面人用汗水和辛劳换来了新生活,如今,“面二代”已经崛起,赶着时代的车轮不断前行,青海拉面大有作为。(莫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