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穷根 青海苦练“绣花功”
【见证】吕有荣:脱贫致富了好日子到了
对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的土族老汉吕有荣来说,眼前这两三年的生活,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有时他放电影似的回想这些日子时,总是不禁感叹脱贫攻坚政策好,党的关怀好。
“我77岁,见证了班彦村的变化。易地搬迁前,村里129户484人居住在离新村7公里的沙沟山上,从平大公路下来后再走弯弯曲曲的土路,绕过好几个山头,才能望见散布在山坳里破旧的院落,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困扰了村里的几辈人。”吕有荣回忆。
精准扶贫以来,通过实施易地搬迁,班彦村整村搬迁到川里的公路旁,吕有荣一家人也从原来的土坯房搬出,住进了漂亮的新家。如今家里的墙上贴着壁纸,屋顶挂着吊灯,地上铺着地砖,电视柜上摆着最新款的彩电。
“搬下山后,小儿子申请到政府的养殖项目贷款10万元,扩大了养殖业,现在养着300只羊、15头牛。村民们脱贫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大家开动脑筋,盘算着干点啥。”
吕有荣老汉说,为让村民有更多赚钱的门路,村里开展了挖掘机、烹饪、电焊等就业技能培训,150名村民参加了培训。镇政府还推行“公司+农户”模式,如今,新村里统一修建的养殖区也成了村民发展八眉猪养殖的基地,经营商铺、实施光输项目、退耕还林等也逐渐成了带动村民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大数据】
1 扶持对象更精准扶贫基础更牢固
从去年4月20日开始,全省组织3万余名干部,利用4个月时间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清退识别不精准、“应退未退”人员3.83万人,将“应纳未纳”的1万人重新“挂号录入”,实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甘德县的7个村开展贫困人口动态调整试点工作,进一步细化贫困人口评定标准,有效解决了情况相近家庭评议难的问题。
2 绿色扶贫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省将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民族特色手工业和新能源等“五大扶贫主导产业”,实现生态保护、扶贫开发、改善民生多赢。
依托人均5400元的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峰镇下马二村曾经的贫困户朱兴梅一家四口将共计2.16万元用于设备更新、维护和场地建设,在家里经营起饲料加工的小生意,开张半年,家里就挣了一万元钱。
纵观我省,精准扶贫产业发展项目给贫困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省提前三年实施26.43万贫困人口到户产业,实现有意愿有能力的42.63万贫困人口全覆盖。为14个贫困县各安排1500万元,扶持发展产业园,推动扶贫产业集聚发展,实现39个贫困县产业园全覆盖,解决就业岗位8000个,辐射带动15.8万贫困人口。
立足贫困村旅游资源优势,每村安排300万元,扶持52个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业,旅游扶贫村达到155个,打造了“乡趣卡阳” “花海农庄”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带动3.9万贫困人口增收。
新增贫困人口公益性生态管护岗位2.53万个,累计达到4.36万个,户均年增收2.16万元,生态扶贫已成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重要渠道。
3 易地搬迁拔穷根贫困群众喜入住
我省以大督察、大排查工作为抓手,坚持重督办、常通报,盯问题、抓整改,抢时间、赶进度,2016年2万户7.8万人搬迁安置项目入住率达到98.4%;2017年2.5万户9.2万人搬迁安置项目完成工程量的70%。两年累计完成“十三五”搬迁安置计划的85%。 预计到2018年底, “十三五”搬迁安置任务有望提前两年完成。
4 行业扶贫打出精准组合拳
坚持多方联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进十个行业扶贫专项行动,破解贫困地区发展制约瓶颈。全年共投入行业扶贫资金63.5亿元,新改建乡村公路6000公里,改造贫困户危房2.2万户,巩固提升了531个贫困村的饮水安全水平,改造332个贫困村的电网,新建249个贫困村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开通320个贫困村宽带。
深入开展科技扶贫,实施科技扶贫产业化项目13个。新建150个贫困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点。推出“健康保”“扶贫保”等保险扶贫产品,为9.3万贫困人口提供了39.8亿元的保险保障。所有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实行分档补助,为贫困群众脱贫系上了“保险绳”。
5 着力推进教育和健康扶贫
全面落实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家庭和藏区六州全部学生15年免费教育政策,80万名学生从中获益,按5000元、3000元标准,资助贫困大学生9273人、“两后生”8269人,优先安排助学贷款,着力解决因学致贫问题。
全额资助贫困家庭参加医疗保险,全面落实医疗救助各项政策,大力开展健康扶贫“三个一批”专项行动,贫困人口住院自费比例下降到10%以下。同时,加大藏区包虫病防治,去年以来完成筛查374万人,贫困患者全部实行免费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