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太阳”不下山

04.06.2014  14:14
核心提示:   从地图上看,蒙古语意为“长长的河流”的乌图美仁,就像一颗浑圆的棋子,安放在西羌大地上。纳林格勒河弯弯曲曲穿过它的怀抱,在昆仑山的北缘,在八百里瀚海之滨,如一条哈达,舞动

   从地图上看,蒙古语意为“长长的河流”的乌图美仁,就像一颗浑圆的棋子,安放在西羌大地上。纳林格勒河弯弯曲曲穿过它的怀抱,在昆仑山的北缘,在八百里瀚海之滨,如一条哈达,舞动着绿色的希冀。

  5月20日,海西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来到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为当地农牧民送去光明的问候。在79岁的五保户哈穆苏仑家,老人珍藏着一盏牛油灯,里面的灯芯还在,仿佛尘封着一段古老的岁月。此刻,老人倚着电暖器,看着电视,虽然看不懂也听不懂电视里说的是什么,但她还是笑了,高原的阳光照耀着她布满褶皱脸庞,一派安然;门口的经幡在春风里昭示着渊源流长的传统,传递着千百年来的感恩与神圣。

  3年前,乌图美仁乡政府及周边牧民的生活用电主要靠1座40千瓦光伏电站。这座建于2002年,设计寿命为8年的电站,到了2010年就因设备严重老化而无法正常供电。为满足该地区用电需求,青海省电力公司投资2557万元,建成了110千伏的乌图美仁变电站,并于2013年1月正式投入运行。从此,乌图美仁大草原结束了无电时代,迎来了现代文明之光。

  车行3个多小时,到达乌图美仁乡柴开村。进入春季的乌图美仁,草场尚未返绿,在乡公路两旁,雪鸡在溜达,黄羊在撒欢。乡长巴特尔去180公里外的格尔木市开会,副乡长陈进良站在乡门口,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起电力带来的新变化。

  一排蓝顶白墙、门楣上画着五彩祥云的庄廓院,飘出奶茶的香味。乌图美仁乡海拔2798米,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农牧结合乡,共有432户人家,80%以上是蒙古族,藏族和汉族占一小部分。4.5万平方公里的草场是各族人民共有的天然牧地。这里盛产一种体重毛长的改良蒙古绵羊,称为“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很有市场价值。牧民朝力孟才其格家养了500多只,一大清早,丈夫保力布亚尔就把羊赶到草场上去了。

  “我们这里的羊才是真正的原生态、无污染。”陈乡长笑道。“它们喝的是纳林格勒河流下来的雪水,吃的是乌图美仁带露的嫩草。今年乡上组建生态蓄牧业合作社,建起了蓄棚,以牛羊深加工为主,走公司化、规模化、集约化之路,带动全乡经济。现在加工厂的规模还小,明年再扩大。

  “那你们的电力供应能跟上吗?”

  “电,现在不愁了。”陈乡长指着村口的变电站说,“城里人是无法体会那种盼电的愿望。前几年,每天晚上21点钟全乡漆黑,没有一丝光亮。洗衣机用来装米装面,电冰箱只好当储物柜。本来是想脱贫的,结果倒被拖贫了。”说起当年无电的难处,陈乡长颇有感慨:“那时候,全乡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嘛,电力充足了,家家户户都在搞畜牧养殖,好几家都买了粉碎机,还有几家打算在路口开个饭馆、修理铺什么的。等格库铁路(格尔木到库尔勒)修通了,恰好经过乌图美仁,那会儿你们再来,变化一定更大。”

  据陈乡长回忆,建变电站的时候,遇到的困难真不少。线路要经过大片的草原沼泽,弄不好车辆就陷进去了,最后是老乡们用牦牛、骆驼把塔材背进去。那年春天,乌图美仁草原上一队队的牦牛、骆驼背着沉重的塔材,人欢马叫,热闹非凡。栽电杆的时候,全乡六社的人都来了,有的人是骑着马从数百里外的中灶火、小灶火赶来的。仿佛栽的不是电杆,而是一棵棵能引来金凤凰的梧桐树。

  “以前没电,啥也干不成。连绿化带都没法搞。地下水抽不上来,树苗干死不少,绿化成本太大。去年我们打了口机井,买了台4千瓦的水泵,安上电动摇把,就连小孩子都能操作抽水浇树了。”陈乡长说着,按了一下电源开关,一股清流立刻喷洒而出,滋润着门前的小树苗。“这边种的是沙枣,那边是红柳。一到夏天,沙枣花的香气隔着十里都能闻见。”

  “有了电,牧民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家家户户都拉上了宽带,整个世界都在方寸之间的屏幕上,你说神奇不神奇?年轻人也不喝酒寻事、打架赌博了,一心一意奔小康去了,也很少听到谁家两口子吵架打架告到乡政府来了。”“预计到2015年,乡里的用电总负荷将达到4220kW。乡里要建饲料加工厂、肉类加工厂。借鉴沟里合作社模式,让牧民们的牛羊、草场全部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销售,统一分红。”陈乡长兴致勃勃地描绘了一幅乡村美景。傍晚,朝霞从火红的燃烧中渐渐地隐去,天空变成蔚蓝色,牧民房顶上淡淡的炊烟像是吉祥的云朵,久久不散。草原静静地凝固了,低回的马头琴悠然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