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掘进:开山劈地修水道——探访青海1号水引工程(上)
引大济湟工程是青海的1号水利工程,但是,很多人只知道这是一项青海很重要的水利工程,却不知如何开山劈地修水道。近日,记者带着市民的疑问,走进了调水总干渠的施工现场,真正体会到了天字号工程的不易和重要,以及省委省政府惠泽三百万群众的决心。
艰难的24公里
7月8日上午10时,我们来到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的调水总干渠工程建管部时,建管部部长张海鸿正伏在墙上,在“青海省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引水隧洞轴线实测工程地质剖面图”上,标注着工程进度。
“昨天我们的工程队又向前掘进了三十多米。”张海鸿面露喜色,“近期每天掘进的进度都在三十米左右,这速度算是很快了。以往的平均速度是每天掘进二十米,如果遇上断层,或是机器故障,一天掘进几米的情况也有。”调水总干渠是“引大济湟”工程的骨干工程,承担着从大通河流域向湟水河流域的输水重任,由引水枢纽和引水隧洞组成,总调水量近期3.6亿立方米;远期7.5亿立方米。如果,调水总干渠迟迟不能贯通,那将意味着下游修建的水利工程因为没水,而发挥不了作用。
调水总干渠引水隧洞共24.166公里。24.166公里,在线路上并不是很长,但是在达坂山下,这一段显得尤为艰难——涌水、涌泥、塌方、碎石、瓦斯……掘进的路上处处暗藏险境。
从2006年10月,隧洞的建设从出水口开始。建设至今,建设者们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目前最先进的隧道掘进机TBM的刀盘一次次被碎石和泥石流困住,走一步,困一步,修好机器后再走一步……
2008年4月的一天,TBM的轰鸣声再一次戛然而止,控制室屏幕上出现异常警报,刀盘被倾斜下来的泥石流卡住。建设者们发现,他们已经走到了地质不良的断层带,也就是24公里中最为艰难的一段路程。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困,就是6年。
6年里,技术人员尝试多种办法让TBM解困。意大利的技术人员来了,但一系列方法都在复杂的地质环境下败下阵来。从2008年开始,TBM在原地十次卡机,至今没能挪动一步。
建设者们集思广益,决定用最原始的人工爆破、人力挖掘的方式,在紧靠TBM刀盘的隧洞壁上,一点点地挖出一条小隧洞,绕到刀盘前方,将刀盘从泥沙中解救出来,人力再向前挖掘一点,打好基础后,TBM再跟进。
就这样,人力在前,TBM在后的掘进方案确定了。意大利技术人员说,这种方式不可思议。
2013年,我省成立引大济湟工程建设管理局,决定再购进一台TBM从隧洞另一头开始挖掘。张海鸿说:“被卡的TBM机人工挖出来需要较长时间,而在这个时间段里,入水口的隧洞掘进刚好保证了工程进度。”
到现在,共8年时间,共掘进19公里。
深入隧洞探究竟
隧洞入水口在门源回族自治县青石嘴镇,出水口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
记者先从宝库乡进入隧洞。这里距离山顶一千多米,第一台TBM就在这里卡了6年。
7月8日11时,记者搭载送饭的小火车进入圆形的隧洞。由于山体的含水量较多,铁轨都浸泡在水里。直径五米多的隧洞里,小火车碰撞铁轨的声音和溅起的水花声混在一起,使面对面而坐的两个人无法交谈,只能各自在黑暗中沉默。
张海鸿告诉记者,小火车需要行驶四十分钟才能到达施工现场,一趟来回要花近两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施工人员被分成两班,第一班早上7点进隧洞干活到晚上19点下班;第二班则从晚上19点接班,干到次日早上7点交班。中午只有一个小时吃饭休息。
五十分钟后,我们来到了施工现场。在灯火通明的隧洞,一个巨大的圆形机械设备挡住去路,这个“大家伙”就是被困山下的TBM大型隧洞挖掘机,6年来任凭再大的本事,也不得动弹。
如今,它已靠人工挖掘脱困,正处在“疗伤”阶段。中外技术人员正合力维修、组装设备,只见巨大的伸缩护盾、支撑护盾,慢慢地合拢成一个圆形,技术人员仔细查看着每一个接缝处。“8月份就可以正常运行了。”现场的意大利技术工程师马可说。
TBM旁边有一个小隧洞,工人们正是通过这里绕到被卡TBM的旁边和前面,小心翼翼地将卡住刀盘的碎石取出来。
记者随工作人员走进这个小隧洞,才真正意识到我们已身处断裂带。洞壁虽已喷了混凝土防止塌方,但仍有地下水渗出,在脚下形成水流较急的溪流,洞顶多处用工形钢顶着两边的岩石,但在压力的作用下,不少工形钢出现弯曲。
绕到TBM前,是人工开挖出的一百多米长的上导洞,呈半圆形,只有主隧洞上半部的三分之一。工人们在最前面的隧洞顶架好了钢拱架,几名工人在裸露的岩石和钢拱架上喷灌着混凝土。“由于地质条件太差,这段隧洞采用人工加器械的方法掘进。由人工在前挖掘出三分之一的上导洞,剩下三分之二的隧洞交由TBM完成,这样能避免塌陷的碎石、泥石流再次卡住掘进机。”现场施工方的备班长鲁宏民介绍。
当我们返回小火车时已是中午1时,工人们开始轮流吃午饭。他们坐在紧贴洞壁的运水管道上,端着饭盒低头吃饭,尽量让出狭窄的通道。吃完饭的工人,也只能坐在管道上休息、喝水。他们说,只要一开始工作就顾不上喝水了,所以现在尽量多喝点水。
入水口隧洞开足马力保进度
隧洞的入水口位于门源回族自治县青石嘴镇上铁迈村附近,入水口的隧洞呈门洞形,三公里后才是圆形的隧洞。 “最早是由人工挖掘,先爆破挖洞。之后还要清理碎石、安装钢拱架、喷浆加固等多个程序,一天下来也就能挖1米至2米,进度太慢。”张海鸿介绍,“为了加快工程进度,2013年我省从甘肃购进一台‘二手’的TBM投放到入口处。一年的时间里,这台设备累计掘进了8公里长的隧洞。”
我们到达十多公里深的隧洞尽头时,TBM正开足马力掘进着,它一边打洞一边吐渣,一边将管壁贴好,实现隧洞一次成形。打洞产生的渣土由配套的小火车运出,同时人员的出入和施工用的沙石、隧洞管片等原料也都由小火车运输。
隧洞内的粉尘很大,能见度较差,施工人员都是戴着厚口罩各司其职。在TBM机的控制室,工作人员盯着四个屏幕上的画面和数据,控制着设备的挖掘方向和速度。其中一个屏幕上显示着,TBM一边挖洞一边安装隧洞管壁的实时画面。
为了看清TBM如何工作,我们顺着铁轨来到TBM的刀盘后面,只见设备的伸缩护盾正旋转着将一片巨大的管片安装上,管片间用水泥整齐黏合在一起。随着设备的掘进,一个直径五米多的隧洞已然成形。
“前段时间,入水口隧洞在掘进中遇到了瓦斯涌出,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工程队必须进行通风处理,安全起见,我们随时监控瓦斯浓度,等安全后再开挖。”张海鸿说,入水口的隧洞整体掘进顺利,但小问题也时有发生,“隧洞掘进中还将经过一个小的断层带,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处理出水口断层带的经验,这个小断层带应该问题不大。”
目前,调水总干渠引水枢纽基本完成,出口明渠完成80%,引水隧洞累计掘进19公里。数字是生涩的,但这数字,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汗水和智慧,更凝聚着人类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不屈不挠的精神。
而这些,终将化为青海东部地区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