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发展新思路

27.03.2015  03:41

玉树壮美格拉山 孔祥瑞 摄

  记者:作为一名知名专家,请你从专业的角度谈谈对我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来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

  马洪波:青海的基本省情可以概括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和民族文化多元三个特点。从全国角度看,其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三江之源的战略地位更是重中之重,所以,生态才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也是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来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治青理政的新思路,是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坚持好拓展好”战略方针生动而鲜活的实践。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我们绝不是坐等中央和东部发达地区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而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新机遇,在发挥好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调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结合的新路子,实现在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记者: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新思路,作为“中华水塔”,作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的省份,请你谈谈青海如何以“生态产品”理念审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发展?

  马洪波:在传统发展思想的影响下,我们总是认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一对矛盾、不可兼得,保护生态必须付出延缓经济发展的代价,而发展经济则要以破坏生态为前提。随着“十一五”以来主体功能区概念的逐步深入人心,十八大十分鲜明地提出了“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新思路。所谓生态产品就是指维持生命支持系统、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环境舒适性的自然要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产品。通俗地说,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等等,就是大自然“生产”的生态产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其主要功能就是生产生态产品。大家知道,青海90%的国土面积被列入限制和禁止开发区,三江源更是“一屏两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三江源不应是实现工业化的乐土,也不应是畜牧业大发展的天堂,保持天蓝地绿水清才是其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要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不仅由市场机制来挖掘其经济价值,更应释放其生态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如果用生态产品的思路重新审视“生态补偿机制”,我们会发现对三江源的生态补偿其实是一种“购买行为”,即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应对一直以来免费使用的三江源地区生产的生态产品进行市场化购买。

  记者:我们注意到,你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三江源的保护发展,只靠生态补偿是难以持续的,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寻找到一种生态保护与市场机制结合的制度。可否具体谈谈?

  马洪波: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发展不能只靠来自外部的生态补偿,还必须发挥好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理论上讲,人们保护生态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被迫,二是自觉,三是自愿。多年的实践证明,仅靠道德和良心进行保护的力量是有限的,不情愿的保护也不可持续,最持久的保护机制是利益驱动机制。只有适当引入经济激励机制,让人们从生态保护中获得好处,最终才能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多赢”。形象地说,我们要学会给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装上一个绿色的“大拇指”,使之变得更加善于保护环境。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加剧的今天下,三江源生态产品的稀缺性、唯一性、独特性日益凸显,市场供求关系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应努力走出一条有限制、有约束、保护与发展均衡的高原生态经济之路,通过推动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业、生态畜牧业、民族手工业等绿色产业的发展,以及创设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手段,让企业家和农牧民群众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从而产生保护生态的持续动力。

  记者: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攻坚战”和“持久战”,你认为,如何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保护与建设的强大合力?

  马洪波:三江源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农牧民、草原、牲畜、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农牧民及其适度的生产活动本身就是三江源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这里的生命体与自然环境之间一直在协同进化。我们在制度和政策设计上既不能片面夸大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演化的影响,也不能简单地把农牧民和环境割裂开来,而应充分认识到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正在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已经开始关注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问题,在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更是提出了要发挥好农牧民生态保护的主体作用。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点客观上要求我们要用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去开展生态治理活动。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生态治理的方式也要与时俱进,既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也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所以,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发展不能只靠设置更多的工作机构、安排更多的工作人员、投入更多的项目资金,而应鼓励和引导个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等的共同参与和多元共治,特别是要把当地农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注重挖掘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和宗教文化中蕴涵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精髓,使农牧民从“旁观者”甚至“破坏者”变成“保护者”,实现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从外到里与从里到外、“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有机结合。

  致力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省委党校副校长、经济学博士马洪波教授已经关注三江源近10年,先后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有关论文数十篇,在省垣乃至国内生态经济理论界颇有影响。近日,本报记者就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中如何更好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对马洪波进行了独家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