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湟中传承六代习武世家
青海新闻网讯 湟中县海子沟乡杨库托村的村民不得了,今年4月份,参加“2016年新乡南太行国际武术节”,在拳法、器械(枪、棍)等项目的比赛中获得2金7银好成绩。5月初,参加“2016首届西北五省区八门拳邀请赛”又夺得多枚奖牌。
5月7日,走进海子沟乡杨库托村,不远处的山坡上“中国梦,湟中情,杨库托人文武兴”字样便映入眼帘。村民们告诉记者,无论是田间地头、村民的院子,还是打麦场上经常能见到武者切磋技艺的身影。
六代人全部习武
马步稳扎,双拳紧握,迎着朝阳,打出一条条漂亮的弧线。5月7日,从西钢转运站行走约7.9公里,记者来到杨库托村,探访一个闻名全村的“武术世家”。“我们这里60%的村民都会武术,我们家更是六代习武。”年过花甲的杨立德自豪地说,秉承家传武学,他先后在全省、还有全国的多个比赛中获奖。
杨生威,杨立德的父亲,出生于1918年,全省著名的武术家,擅长八门拳、奇门遁术、飞檐走壁。说起父亲,杨立德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1981年,杨生威代表青海省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荣获金杯。此外,杨生威还获得了与如今的体育赛事中“道德风尚奖”相媲美的“金杯优胜奖”。据悉,杨生威老人于1982年已经去世,但杨生威老人留下的武术精神却鼓励他的弟子们代代习武。
老汉家潜心练武50载
肤色黝黑、精神抖擞、声音洪亮、身姿挺拔,用“老当益壮”一词来形容眼前的杨立德再合适不过了。杨立德今年65岁,从15岁开始习武,如今已有50载。“三年前我做了胃切除手术,习武的时间就减少了”杨立德笑称,“习武可以增强体质、增加饭量,我这个年纪对付30岁的年轻人没有一点问题!”
杨立德说,他们家的武学渊源是从太爷那一辈开始的,一辈一辈传承下来,如今,算下来家族已有六代人在习武。他们家共有四个男孩,都曾跟着父亲习武。如今,他的儿子、孙子也都习武。
功夫老汉大显身手
“我们练习的拳法叫‘八门拳’,我们家里有资料记载,根上是‘北少林’。”杨立德自豪地说,“我们家老汉的功夫了得,据说从我们海子沟到祁连,坐车得一天的功夫,但是我父亲从海子沟到祁连一会会就到了,炕的洋芋拿到祁连,热气还冒着哩!”“有点夸张啊!”杨立德说,“但我们杨库托村的人相信这样的传奇”。
武棍、单刀、青龙偃月刀……在年轻人看来都有些难度的动作,这些杨立德都能轻易完成,敏捷的身手让大家刮目相看。“年轻的时候习武,我们乡里也没有像单双杠一样的健身器材,我们就在各自家里的房梁上练习,当时我还能倒吊在房梁上。”回忆起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杨立德的脸上露出了淳朴的笑容。
传承拳法非常急迫
“二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好男练功时”,在采访中杨立德不断地对记者说起这句话,似乎想表达他急切的心情。“时代不一样了,理念也不一样了!以前我们练习武术是以防身意识为主,现在我们习武都是以健身为主”。如今,村子里学习武术的人越来越少。目前,杨库托村的习武者大致分为3个年龄层:以杨立德为代表的一代,平均年龄为60多岁;以杨发龙为首的中坚一代,平均年龄在40岁上下;十五六岁的年轻人,目前大约有10人左右。“人是越来越少喽!”杨立德掰着指头无奈地说。
海子沟乡杨库托村的人一直守着清贫和寂寞去承担着传承传统武术的历史使命。杨立德说:“我们练武不为别的,就希望能把这种武术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