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交流合作搭台 推动特色农业发展 —“一村一品”在青海实践侧记
青海东部农业区,人多地少,干旱少雨,农牧业长期沿用零散种植的旧模式,生产能力偏低、产品品种单一,是青海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青海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组织,推动“一村一品”在青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一、思想重视,推动参与“一村一品”建设积极性
2009年10月,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考察日本大分县“一村一品”项目后,高度评价了该项目所取得的成就,认为发展壮大“一村一品”,对促进青海省高原现代特色农牧业、繁荣农村牧区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先后多次批示,要把“一村一品”成功经验,运用到青海省农牧业现代化建设中。青海省委办公厅将平松守彦先生撰写的《地方精神的闪光》一书编译成册,下发全省各州市地和相关农牧部门。通过学习,使广大基层领导干部和农牧业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学习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发展模式与成功经验,对挖掘青海特色资源的潜在优势,培育特色农牧产业,推动青海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更新观念,推动“一村一品”人才培养
青海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全体人员紧紧把握时机,先后五次组织全省各州、县政府和农牧部门、涉农金融和科研单位近百人赴日本、韩国,实地学习考察“一村一品”经验和新农村建设经验。2011年6月,邀请日本大分县“一村一品”国际交流推进协会副会长内田正来青举办培训班,讲授了“一村一品”的起源、发展历程、经验和成功范例,并前往大通县、乐都县、互助县进行现场指导培训,对农产品初级包装、发展农业观光、开拓市场、发展农业生产提出建议。内田正先生指出,发展“一村一品”要结合青海省的特点,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立足地方,放眼全球;二是自立自主,刻意创新;三是培养符合经济发展的各类农业实用人才。通过实地考察和现场培训,使身处“一村一品”实践一线的近五百余名农牧系统负责人、技术人员、农民技术骨干和乡村致富带头人深受启发,受益匪浅。目前,参加考察培训人员中已有数人被任命为农业大县县长,处在指导农业生产第一线,对落实发展“一村一品”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因地制宜,推动“一村一品”规模化发展
青海省特色农牧业资源丰富,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发展“一村一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具体实践中,坚持科学规划,全方位推进,制定优惠政策,形成发展“一村一品”的良好环境。把发展“一村一品”与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与规模养殖项目相结合、与调整特色农牧业产业结构项目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围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牧产品,用产加销一体化和产业化的运作形式来发展“一村一品”,集中培育了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生产基地。目前,全省已建成“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700余个,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生产格局。
通过发展“一村一品”,各个特色专业村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农民增收效果明显。据统计,特色种植业专业村的销售收入比项目实施前增长了16%以上,特色养殖业专业村销售收入比项目实施前增长了25%以上,非农产业专业村产值比项目实施前增长了18%以上,种养殖规模增长了15%,有的村甚至增长了40%。专业村农牧民从发展“一村一品”中获得的纯收入已占家庭经营收入的40%以上。如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城北村,通过“一村一品”项目建设,使全村韭菜种植面积达400亩,年产韭菜达16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240万元,比上年增加174万元。
2011年,在农业部认定的322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青海省有六个村镇榜上有名。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新庄村温室黄瓜生产基地是原定于2011年举行的“第八届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中国唯一的获奖项目。通过示范村镇和项目的带动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村镇积极投入到“一村一品”建设中。(国际交流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