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全力推动经济平稳增长 夯实民生发展基础 ——王晓在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上的讲话摘登
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民生是经济工作的指南针和着力点。保民生,保的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线”。当前,从“大气候”到“小环境”,经济下行压力都比较大。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西宁的二产占比比三产高出约4个百分点,二产增速比三产增速高出4.6个百分点,这都说明西宁的工业化进程远远没有结束,必须继续高度重视投资的支撑作用,必须继续高度重视工业的基础地位,必须继续高度重视园区的集聚效应。同时,在转方式调结构和资源环境约束等背景下,西宁也不可能再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更加重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必须更加重视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必须更加重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全省看,我们市首位度、贡献度、集聚度高,担负着稳定全省经济增长的重大责任。为此,我们要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打好“扩投资、上项目、促园区、帮企业”的组合拳,坚持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协调拉动,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大动力协同发力,园区、城区、县域三大板块齐头并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两类产业携手成长,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两大引擎同向驱动,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更大的空间和回旋余地。
促进投资、结构、生态联动发展
扩大投资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顶梁柱”,调整结构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所在,而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
【“抓什么”】
坚持不懈扩投资
区域经济实质上就是投资经济、项目经济,凡是投资大、项目多的地方,发展速度就快,发展后劲就足。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西宁经济增长还是要靠投资的关键拉动作用。要加大投资强度。瞄准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充分发挥国家政策、资本市场和民间投资的“三驾马车”作用,确保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的既定目标。要狠抓投资落地。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和项目储备工作,坚决抓好项目的开复工,尽快形成实物量。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思维方式上要从“请企业来做什么”向“我们能为企业提供什么市场需求”转变,建立招商引资协议、合同的落实销号制度,推动项目落地。要提高投资效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既来自规模,也来自效率。目前,西宁单位投资所产生的GDP在西北地区省会城市中是偏低的。我们要从优化投资决策、实现权责对等、遏制盲目扩张等方面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要注重优化投资方向,主要是投向亟待转型升级的产业、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技术领先的产业、发展前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的社会事业等等,这样既可以短期内稳住经济增长、满足民生需求,又可以在长期里促进转型升级、推进动力转化。
坚持不懈调结构
近年来,西宁在解决“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要看清问题的本质,“重不重”不是关键,“优不优”才是核心。我们处在工业化中期的阶段性特征,必然决定了重化工业占较大比重,这是过去积累的“家底子”,也是未来发展的“压舱石”。要继续调整轻重工业结构,但主要是从增量上调,而不能走到“避重就轻”的另一极端,如果那样,我们就等于放弃了比较优势,偏离了追赶发达地区的正确路径。对已有的符合西宁资源禀赋的重化工业,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着力改变其普遍存在的粗放型发展问题,克服资源依赖、政策依赖、资金依赖“三大顽症”,走绿色化生产、精益化管理和市场化发展的新路子。德国法兰克福的重化工比重在70%以上,但并没有影响它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之都和绿色森林城市。因此,我们要对西宁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有定力、有信心。
坚持不懈保生态
要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循环利用,引导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降低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代价和社会成本。要制定实施一系列鼓励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激励措施,积极引进、有效利用最前沿最有效的节能环保和生态治理技术。要创新第三方治理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付费方式购买环境服务,由第三方环境服务公司承担治理责任,把排污者的直接责任转化为间接的经济责任,提高监管和治污效率,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纠正和克服金融资金与环境保护在安全性与脆弱性、流动性与长期性、逐利性与公益性等方面的内生矛盾,探索形成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绿色金融机制。同时,要大力推广环境保护强制责任保险,使之成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之外的第四方市场化推动力量。
【“怎么抓”】
通过培育市场主体来抓
企业数量是市场经济活跃程度的重要标志,企业数量越多,竞争越充分,市场机制作用越明显,规模效应就越突出。“春江水暖鸭先知”,市场主体的信息最充分、嗅觉最灵敏、办法最管用。只要西宁的各类市场主体真正活跃起来了,再加上政府必要的政策引导和环境营造,保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就都会有坚实的基础和强劲的动力。因此,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市场主体发展大会的各项部署,全面激发市场主体的投资、消费和改革活力。
通过争取国家政策来抓
国家政策是带有鲜明导向的,代表着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方向。争取到国家政策和项目,就相当于以国家政策导向为“指挥棒”,通过地方配套整合调整地方资源,找准了正确方向。因此,努力申请大项目、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是我们在经济发展上与国家政策“对表”的一条重要路径。当前,要抢抓政策机遇,抓住国家陆续推出七大、新四大工程包的契机,紧盯国家政策的走向和动态,策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积极衔接国家有关部委,力争使其纳入国家政策盘子。
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来抓
鼓励政府投资项目采用PPP、政府购买、委托代建等多元化的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逐步将西宁城投发展成市属金融控股集团。要抓住当前国家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的机遇,探索发起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加快发展商业保理、融资租赁、资产管理、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
促进园区、城区、县域联动发展
实践证明,区域竞争实力的提升有赖于城乡互动、一体发展。沿海和中部一些地区经济实力强、居民收入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城乡经济共同繁荣。为此,我们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区与县域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园区、城区、县域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传承、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具体工作我已在各地调研时提出了明确要求,这里再讲几个重点问题。
园区:继续发挥主引擎和主力军作用
要优化产业布局,坚持四个园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和发展模式,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要强化项目支撑,注重项目的成长性、竞争力和关联度,有针对性地引进适合园区发展需求、技术含量高的重点项目、配套项目、补链项目,加强中间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培育,避免产业同构和同质化竞争。要加快转型升级,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高成本约束,推进园区产业高端化;善于培育和引进产业集群的“种子企业”,通过种子企业开花、生根、结果,强化企业间的集聚效应和关联机制,同时,高度重视行业组织作用和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关系,形成产业集群。要推进产城融合,承担工业强市和辐射带动城区、县域发展的责任,通盘考虑新村安置、失地农民保障、职工生产生活等民生问题并给予城区、县域一定支持。
城区:切实加强规划建设管理
规划是城市的灵魂。要按照市委专题会议提出的“七个坚持”的要求,从现有的山水脉动、历史传承、人文记忆出发,注重整体规划设计,把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基础设施、休闲设施摆布好,摆脱“钢筋水泥森林”的布局,让市民的休闲力、休闲感受度等要素融入旅游景区、酒店公寓、功能服务之中,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要精心设计和打造一批标志性建筑,新建的每个街道、每个组团、每个区片、每幢建筑都要在造型、风格上以个性化的设计体现整体化的城市景观。要用心体会山水文脉、建筑形态,像把兴海路改造成河湟文化美食一条街那样,挖掘每个街区的文化意蕴,成熟一条,改造一条,让各个街区像珍珠串成项链那样,形成整体的文化特色,早日建成环境宜居区。要总结城东区、城西区的改革经验,学习借鉴外地先进做法,科学合理划分市、区两级城市管理职能,以综合、下沉为重点,以管理为中心、执法为手段、作业为保障,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下沉,推进行政综合、执法综合、作业综合、信息综合,健全完善市为主导、区为主体、街道为平台、社区为基础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城区要坚持服务园区,大力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支持园区做好社会事务管理工作。
县域:着力发展特色经济
县域经济实际上就是特色经济。要把特色经济的主战场放在工业园区上。大家知道,由于受到土地资源、发展条件、技术水平等方面约束,光靠农业是做不强县域经济的,全国百强县、西部百强县,基本上都是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发达的县。现阶段,工业还是县域经济最大的产业门类和发展支撑,也是各县财政收入和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就我市的县域经济而言,工业化是我们始终不能超越的阶段,二产依然是一产增收、三产繁荣的基础和支撑。发展工业,关键是要抓住园区这个县域工业发展的发动机,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宜大则大、宜精则精、宜专则专,严把项目引进关,提高投入产出比,逐步实现滚动发展。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完善服务和管理,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要把特色经济的突破口放在农牧产业上。现在看,仅靠农产品种植、畜产品养殖等,是做不强县域经济的,还是要用市场化的理念和产业化的办法,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产业,加快调整农牧产业结构,在特色化、集聚化、优势化上下功夫,在延伸、拓展上求突破,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要以农牧业为基础,综合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和农产品直销、饮食业、休闲农业等第三产业,将农业元素与自然、民俗、文化和城市发展有机融合,提升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休闲观光的体验质量和都市农业的生态效应。要把特色经济的增长点放在文化传承上。从历史文化中提炼出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游客喜闻乐见的元素,积极开展文化观光、文化体验、旅游演出等活动,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品牌。要注重乡村文化的挖掘和培育,打造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文化乡村,提升县乡建设的内在品质。
促进创新、创业、创优联动发展
创新是动力源泉,创业是市场沃土,创优是品质标志。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政府科技经费投入和管理方式,在提高创新链前端投入效率的基础上,加大对创新链中端的投入,打通从创意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制定激励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减少政府对企业点对点的资助,形成各类技术路线和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企业成为创新投入和收获创新成果的主体。完善退出机制,吸引风险投资投向新技术产业化初期的创业企业。改进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强化创新驱动的人才智力支撑。探索在科技创新活跃地区建立西宁科技创新平台,整合所在地区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为我所用。高新区要强化自身的孵化、集聚、扩散、示范功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从初创期向成长期过渡,集聚资金、人才、技术、信息,通过产品转移、知识信息外溢、分支机构延伸等实现扩散效应,在技术成果、经营管理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要谋划建设西宁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引进一批先导产业,培育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等新的产业形态和市场需求,实现我市信息产业的“弯道超越”。要引进中国电信、中国电科、浪潮集团等知名企业,逐步提升我市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建设“智慧西宁”。
激发大众创业热情
继续创建创业型城市,整合城北区域西宁市孵化基地文化传媒创意园、电商基地、共青团创业基地、青海大学创业基地、黄河小微企业创业园、生物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城北区创业孵化基地和装备产业园等资源,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集聚区。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扶持力度,大力鼓励和支持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兴孵化模式,推动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融合发展。要把握众创空间的互联网思维特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政策措施,以创业为主力招商方向,既圈住人,又圈住活跃的创投机构,促进投资者与创业者在创业创新市场的产业链中实现有效对接。
创建优质品牌集群
“品牌集群”是指消费者对产自某一区域的同类产品品质的集体认可,像法国时装、意大利皮鞋、德国汽车、瑞士钟表等“产品群”获得的认可就是如此。要依托全省丰富的锂资源和碳酸锂产业优势,在南川工业园区集中打造千亿锂电产业基地,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锂电产业集群。要以现有地毯生产企业为支撑,扩大地毯织机装机规模,打造形成藏毯产业集群,扩大世界藏毯之都的影响力。要把旅游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改革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实施高位指挥、统筹推进;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方式,实施大项目带动、精细化管理、品牌化运营,规划建设一些有规模、上档次、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在建设主题公园、民族风情园、“印象西宁”、自驾车营地和发展直升机旅游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开发旅游产业特色产品,在融入文化元素、结合健康养生、服务休闲需求、做出工业特色、发展冬游项目等方面多做文章;优化旅游产业要素组合,通过做强餐饮实现美食与美景的融合,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和后续管理,统筹发展高品质酒店和质优价廉的商务酒店、快捷酒店、家庭旅馆,建好游客目的地和集散地,提高旅游消费比重,加快开发特色旅游文化娱乐产品,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城市、旅行社、网站等的合作;通过设计有影响力的旅游口号、聘请形象大使、举办重大节庆赛事等途径,打造旅游产业品牌形象。要依托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把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休闲娱乐等产业布局好;依托大剧院、体育场、科技馆,把商业演艺、广播电视电影业、软件网络做起来;依托金融、科研机构,把文化、产业、科技、资本很好地融合起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效应。
促进改革、法治、开放联动发展
改革促进开放,开放倒逼改革。法治与改革是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是开放的重要保证。开放对健全法制、实施法治具有推动作用。因此,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需要统筹推进、放大效应。
坚持深化改革
●落实惠宁书记提出的“四个搞清楚”要求,把抓改革措施落地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强化各级党委(党组)书记的第一责任和市级分管领导、主责部门的直接责任,加强督查,强化问责,让思想和行动都能跟得上的干部去抓改革,尽早保质保量地完成司法体制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中央和省委部署的24项改革试点工作以及我市确定的121项改革任务。
●进一步提高简政放权的数量、质量和含金量,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可复制改革经验,把我市打造成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创新创业环境最优的地区之一。
●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和带有审批性质的行政服务事项,全部划入新组建的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杜绝多头审批,建立决策、审批、监管相互制约、协调一致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实现“一窗受理、一站服务、一章审批”和审批事项办理的透明化、模块化、流程化、综合化。
●理清“三张清单、三级管理”。抓紧制定并公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在部分领域制定负面清单,在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之间形成权责对等、责任清晰的边界。在政府组织体系中,继续探索推行大部门制、扩权强县强镇,推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纵向上着力突破不同层级之间“职责同构”的模式,鼓励区县多样化的机构综合设置模式,改变传统机构设置“上下一般粗”的状况;横向上着力解决同一层级政府部门之间职能配置“碎片化”矛盾,减少职责交叉和重叠,促进“激励相容”。
建设法治环境
●抓住关键环节、关键少数和关键主体,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上下功夫,落实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重视和规范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带头依法推进工作。
●进一步加快立法工作进度,保持立法节奏与改革节奏的同频共振。
●适应国家推进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的新形势,抓紧清理和修订现有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做到既符合国际规则,又避免产生监管空白。
着力扩大开放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青海“西融两廊、东联一带”的开放新格局,坚持向东开放与向西开放、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更高水平引进来与更大力度走出去相结合,建设外向型产业基地、进出口物流枢纽、人文交流平台,积极开展经济技术文化合作交流,强力打通内外贸市场,把西宁打造成开放型经济发展高地。
●通过对接在华外国商会等途径,继续做好吸引外资工作,扶持一批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加入大型企业的采购链、营销链,提高国际分工程度。
●积极运用开发性金融、内保外贷、出口信用保险、银保联手、人民币跨境计价结算等手段,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发展境外生产加工和营销网络,以企业“走出去”带动商品“走出去”。
●继续做好货物贸易,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支持骨干企业创新发展,扶持一批“专、精、特、优、高、新”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加强出口后备企业梯队建设。
●强化“展会+产业”的叠加和延伸效应,用好西宁国际航空口岸和口岸协作机制,开辟新的国际航线,加快筹建综合保税区,建设进口商品馆,探索推行“保税仓储+保税展销”模式,拓展友城关系和合作。(肖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