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五四战略” 奋力推进“一优两高”】 坐拥山水觅幸福

16.11.2018  10:12

  青海新闻网讯

  九月,踏上海北藏族自治州广袤的土地,天空湛蓝、空气清新、草原碧绿、河水清澈、城乡美丽、环境整洁。在金银滩草原,在青海湖畔、在祁连山下、在美丽花海……处处彰显着生态的“气息”。如今的海北,“绿水青山”已成为描绘这片沃土的鲜明底色。

  海北州地处祁连山和青海湖核心地段,是青海湖和黄河一级支流湟水河、二级支流大通河、中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水源涵养地和发源地,其生态地位极为重要。

  一直以来,勤劳智慧的海北人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崛起……海北州的“生态”思路催人奋进,一揽子顶层设计,一张蓝图绘到底,为这片热土不断增添动人篇章。

金银滩湿地保护成效良好。

  储存幸福,咬定青山不放松

  海北州山脉纵横,祁连山及其支脉由西北向东横贯州境。保护青山,交出人民满意的生态“答卷”,无疑是海北州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秋收时节,一路颠簸来到祁连县祁连山脉环绕的草原——野牛沟,在广阔草原上最显眼的便是那一眼能与天然草场相区别的人工草场。已经工作了近30年的祁连县草原监理工作站副站长马彦武介绍,这个地方叫沙龙滩,由于上世纪50至80年代的过度放牧,导致这里的草场逐步退化,逐渐变成了黑土滩,不仅难觅野生动物的踪影,甚至连牧人和牛羊也“抛弃”了这里。

  “黑土滩”是草地退化最严重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草地退化后地表裸露,加之地面鼠和地下鼠活动的破坏,原有的草地就变成民众口中的“黑土滩”。当地的牧民回忆,在治理之前,每年春季沙龙滩就会刮起黑色沙尘暴,几十米远就看不见人。马彦武说:“想要有效保护青山,就要从治理脚下这块黑土滩开始。”

生态持续向好的祁连。 海晏县克土沙区草格防沙治沙现场。

  治理,专家学者摸清了黑土滩的形成原因,也培育出了适合在高海拔地区生长的优良牧草。在工作人员的耐心劝说下,牧民们也相继加入了种植队伍。于是,由草原监理工作站、当地牧民共同组成的队伍开始在黑土滩上掀起了一场黑土变牧草的“战役”。马彦武因长期身处沙龙滩而被当地牧民称为“马滩主”。

  通过治理,沙龙滩黑土滩草地植被盖度从10%提高到80%以上,牧草平均高度达到50厘米以上。据统计,2014年至今,祁连县依托祁连山退牧还草等工程项目的实施,累计治理黑土滩133平方千米。

  从草滩一路走到草坡,从“黑土滩”再到“黑土坡”,海拔在不断升高,治理难度也在不断增加。来到距祁连县城45公里的“祁连县草牧业试验站”的黑土坡治理试点,被黑色无纺布覆盖的山坡上长满了茂盛的披碱草、中华羊茅、草地早熟禾等植被。据工作人员介绍,高原高寒黑土坡植被恢复,要比高原黑土滩治理困难,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目前黑土坡治理稳中前行。

  众所周知,祁连山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重点战略水源涵养区。海北州咬定青山不放松,从细小入手,治理黑土滩、黑土坡,不断为海北的将来储存“幸福”。

  创造幸福,呵护碧水常流

  河流、湖泊、沼泽、湿地……说到海北州的水资源,分量绝对不轻。青海湖及其流域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湿地之一,而入湖水量的85%都源于海北州。

  高原早秋,行走在青海湖北岸,映入眼帘的依然是深绿的草原、奔腾不息的河流、挺拔苍翠的树木……而最显眼的莫过于位于海晏县的倘佯在青海湖畔那巨大的沙漠,这便是闻名全省的治沙典型— —克土。在这里,数十年不肯放弃,坚韧勤劳的海北人在茫茫沙海中刻画出了最美的风景。

  与海晏县环境保护和林业水利局林业站站长马文虎来到克土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映入眼帘的是近处茂密的绿植和远处金黄的沙丘,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马文虎介绍说,这片沙区地处海晏县西南边、青海湖东北部,东南至大水塘,西北达哈尔盖河,西南至青海湖岸。这里的气候高寒、干旱、多风、降雨少,蒸发量大,起名克土,意为寒冷。

  问及治沙与保护青海湖水资源的关系,马文虎说,以前沙漠每年以几十米的速度向海北草原东北侵袭,土地不断沙化,原生植物逐年减少,青海湖周围河道经常出现季节性断流,直接影响到了青海湖生态系统,想要有效保护,就要从减少水土流失,治理土地沙化开始。

  第一代治沙人洪龙宝今年66岁,从事防沙治沙工作35年,是不断侵蚀草原的克土沙地逐渐变为大片绿地的见证者。洪龙宝说,看着他曾经亲手治理的沙地上,长满了沙蒿、冰草、沙棘、金银露梅等植被,感慨万分,这是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的一片“幸福”的绿洲。

  身为第三代治沙人的马文虎介绍,今年45岁的他, 22年前开始从事这项浩瀚的工程,从以前听不到一声鸟鸣,只有呼啸的寒风夹着沙子漫天飞舞,到现在绿意盎然、鸟儿鸣唱的绿洲,构筑起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马文虎感慨道,三代治沙人用了38年的时间一代一代干下去,克土地区2666.67公顷的沙地,已经彻底治理,有效遏制了沙漠的扩大和蔓延,确保了青海湖核心区域的生态安全,保障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

  青海湖的防沙治沙、环湖生态环境从来都是全国上下的关注点。克土,已成为青海湖畔的绿色屏障。海北州怀拥青海湖,地处“一湖两区三河”之要,这里的人们坚信,呵护清水常流,不久的将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幅绿色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天然画卷。

  共享幸福,美丽生态奔小康

  在海北,一项项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的应用,一个个生态成果的落地,广袤的土地上正在实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一次次融合递进,实现“绿色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这幅山水卷轴舒展开来的已不仅仅是“人在画中”的绝美之境,从更深层意义上说,生态效益所潜移默化地诱发的经济效益正日渐一日地凸显出来。

  走祁连,“使我六畜不繁息”,昔日驰名中外的草原文化,如今已被以县城为核心的环牛心山、卓尔山休闲农业与自然风光旅游带,南部默勒以“那达慕”盛会为重点的草原风情旅游带所替代,成为祁连做足山水文章最为重要的风景带,依山傍水发展旅游,铺陈开县域山水经济恢弘的壮美卷轴,引得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行海晏,新能源公交车和自行车租赁让人心生感慨——绿色发展,标志着海晏县城市公交发展向低碳、环保、绿色、节能方面实现新的跨越, 25家自行车租赁俱乐部相继成立,拥有自行车7200余辆,自行车相关服务业也快速增长。

  时下流行的有氧运动和低碳出行在这个高原城镇蓬勃兴起,形成了环湖景观带上最为惹眼的一道风景,处处彰显着游客环保意识和绿色出行理念的提升。

  访刚察,一切和谐的自然现象,来自天成地造,也来自人们的精心呵护。每年一次的湟鱼洄游,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大众理性关注青海湖流域生态治理的“洄游”。纷至沓来的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游历迷人的青海湖,湟鱼的家园,鸟的天堂,同时,也带着对青海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命题的考量,而刚察,正以格外清洁的环境,逐步规范的行业联盟,乃至令游客好评如潮的厕所革命为海滨藏城的今天和未来书写着和谐精彩的诗篇。

  看门源,花开千顷、香飘万里的门源百里油菜花海,风景这边独好。西部是祁连山下金牧场皇城草原,中部是全国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油菜花海,东部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天然林区——仙米国家森林公园。伴随该县积极挖掘、整理出民间特色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公布命名了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步形成藏族“华热”歌会及服饰表演、回族“宴席曲”演唱会、花儿会、南关清真寺回族民俗展、赛马会等地域特色鲜明的会展文化和以赛马、射箭、摔跤等民间文体活动为主的草原文化,正在形成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可喜局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就是民生福祉。以生态改革为统领,以重大工程为抓手,以生态经济为支撑,以生态文明为灵魂,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海北州正在“绿色经济”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视点短评】

  生态海北“绿”在生金

  河流有了河长,草原换了新绿,矿山得到修复,人们的绿色生活方式越来越流行……回望近几年的海北藏族自治州,人们普遍感受到的,是环境保护在加强、生态环境更美丽,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显著变化。

  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生态环境优美,人人受益;营造美好生态,人人有责。海北州背靠祁连山,怀拥青海湖,地处“一湖两区三河”之要,是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28万勤劳的海北州各族群众,在3.4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始了不间断的治水、治沙,护林、护草等一系列生态环保行动。

  “草原、雪山、冰冻的河水,新鲜的空气、整洁的小道、美丽的小院,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小乡村,我们的村子像仙境。”祁连县八宝镇高楞村村民马守忠领着小孙子坐在广场的椅子上微笑地说着。群众的感觉总是那么朴素、真实。净水、增绿、护蓝,渐逝的光阴见证着海北州各族群众竭力呵护生态的成果。

  回顾过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当退耕还林、天保工程、黑河源头保护等绿渐海北的战鼓声响起时,许多人还曾怀揣着迟疑和观望的心态,那时生态保护所迈出的每一小步,无疑都充满着艰辛。

  如今,从荒山死水到青山碧水,盘活山水文章,发挥山水效益,风行海北的旅游热浪正以势不可挡的态势,阐释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同样也能创造丰厚的物质财富。

  “绿”能生金,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海北州“绿色经济”的思路愈发清晰。

  从不断发展壮大的“牧家乐”,到吸人眼球的“花海”经济,再到人们的低碳环保出行,海北州的绿色发展之路,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生活家园更美好。绿色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今天的海北生态地位无可取代,生态资源成为绿色发展最大的优势,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拓展了海北可持续发展新空间。

  如今的海北州,正以其独特的山水生态,张开双臂拥抱八方来客。时至今日,生态保护的理念,已不仅仅是一种政府行为,品尝到绿水青山所带来幸福滋味的各族群众,已发自心底地置身于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造就“金山银山”的自觉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