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现代化 发展生态畜牧业
6月20日,由省人民政府主办,省农牧厅承办的中国·青海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论坛在青海西宁举行。
论坛以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为主题,邀请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品牌农业与市场》杂志等单位3名专家,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生态畜牧业,打造农畜产品品牌,促进农牧民从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为主题,围绕农业现代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品牌农业等内容作了专题报告,交流了新思想、拓宽了新思路、凝聚了新共识、谋划了新发展。
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演讲嘉宾: 詹慧龙
嘉宾简介: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专家咨询组成员,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农业发展重大规划的主要起草人,农业部农业建设项目评估和监管专家。
【精彩观点回放】
从总体来看,中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令我们自己感到自豪,令世界为之瞩目。第一,粮食总产在2016年保持在6亿公斤以上,连续13年取得了丰收;第二,我们提出的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谷物基本自给,粮食绝对安全,我们这个目标已经稳步实现。第三,中国人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达到了450公斤以上,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农业自身来看,农业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种植业品种结构不断改良。农业内部三次产业的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特别是农业内部的三产,成为农业增加值增速最快的部分,成为农民增收最重要的来源,这样一个产业结构的变化,说明我们农业发展的总体质量是在快速提升。
从资源环境上来看,这么多年以产量为导向的农业生产发展,导致了我们资源利用的粗放、环境保护的轻视,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有效地破解这些问题。
从市场条件来看,随着越来越广泛的市场流通、联通,国际国内的市场在物质、信息、人员等方面的交流互通越发频繁,规模、深度不断地拓展,这种情况下,农产品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两个挑战,一是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二是国外价格的持续下降,这对农业生产带来了愈发严重的“夹缝当中求生存”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我们就要找到有效的路径。
从农业收入来看,收入增长放缓的势头越来越明显,所以如何有效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和增长,是一个难题。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增加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做强生产、加工、储藏、包装、流通、销售各环节,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效应,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需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明确的地理界限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建设水平比较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产业园创建的条件,必须是政府引导,以政府的名义申报。二是市场主导,这里面必须要有一个龙头企业的带动,必须是“以农为本,创新发展”。以农为本,有这样几个概念,第一个是以“老乡”为主体,而不是以“老板”为主体,尽管要有龙头企业,但龙头企业必须和农民建立非常稳固、非常合理的利益联结、产业共处的发展机制,而不是简单的老板来投资。
现代农业产业园,当然应该是以农业为依托,而且是以现代水平、现代特色的农业为依托,体现优势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还要有加工的龙头企业,而且龙头企业要和农民有比较好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一家独大是不行的。
绿色发展引领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
演讲嘉宾: 赵新全
嘉宾简介: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长期从事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演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过程、高寒草地退化成因和恢复机理、以及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技术的创新、模式集成及示范推广等工作
【精彩观点回放】
青藏高原的畜牧业生产是非平衡生产系统,牧草的生产与牲畜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尽管冬季家畜有足够的草场,但由于牧草营养的匮乏,牲畜的掉膘是必然的。从人类经营的生产系统来讲,对这样的非平衡的生产系统,有没有办法实现它营养的均衡生产,这是要突破的。
如何协调生产生态功能?这就是我们提倡的绿色发展。能否实现鱼和熊掌的兼得,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青藏高原,这里有大量的藏族同胞生产生活,他们的生产资料依赖于草场,把这两个方面能不能均衡起来,有一个供给侧发展模式。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强调的是两点,一点是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另一点是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其实我们发展这个地区畜牧业必须考虑生态系统间要素的配置。要实现整个区域的持续发展,我们把冰川、湖泊、林业、草业等整个系统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区域的综合治理。
从大的思路讲,就是要农牧结合。在农牧交错区,或者在传统的牧区,在适合做人工草地的地方,种一部分草,这些草留存到冬天,在牲畜冬天掉膘的时候进行补饲;或者缩短出栏周期,这样也可以使草地放牧的压力减轻。
高寒草甸退化的自然因素只占32%,而人类经济活动因素占到68%,其中,放牧占39%。饲养周期长导致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而高寒草地退化导致生物群落结构变异明显,功能快速衰退。相反,适度放牧可维持较高植物物种多样性及生产力,可去除凋落物,加速营养物质循环,提供多级生态位,为物种生存提供更多场所。
在游牧区,建立牛羊营养均衡饲养基地,农牧交错区和河谷农业区,建立饲草料生产和加工基地。目前已在三江源区的果洛、玉树、海南等地,青海三江集团的国营牧场得到推广应用。
建植1亩多年生人工植被可提供给家畜的可食牧草量至少是退化草地的20倍。高寒牧区营养均衡规范化饲养技术,解决了牧草生产蛋白质不足问题。比如青贮解决冬季营养物质匮乏问题,青贮牧草CP含量平均达到9.06%;而青干草约为4-5%。
“暖牧冷饲”两段式生态畜牧业优化模式,是营养均衡饲养模式。同等体重绵羊出栏时间,相对于传统模式的24个月,两段式在冷季育肥3个月,暖季放牧10个月。冷季育肥3个月,饲草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倍,加速牲畜出栏。
如何打造农业公共品牌和特色品牌
演讲嘉宾: 梁剑
嘉宾简介: 《品牌农业与市场》杂志社总编辑,《糖烟酒周刊》杂志社副总编辑,长期专注大食品、大农业行业的产品、渠道、营销和品牌研究,倡导价值路线,提出了“厚利多销”、“品牌同心圆”、“食品产业增长三阶段”等观点,引发了行业的深入思考。
【精彩观点回放】
当前,农产品遇到了包装化、品牌化、高档化、全国化的“四化”历史机遇。消费升级、主流换挡,包装食品行业进入新主流时代。未来三至五年,是新兴农业、食品加工企业再造格局的最佳机遇。
传统农业因产品安全、缺少标准化运料、价格波动大等问题,令企业、商户、消费者和农民不甚满意。而品牌农业思维根据消费需求,打造适销产品和服务,理顺种植、加工、流通链条。
品牌农业型盈利模式——企业品牌成为同类产品的代名词,整合市场资源和产品资源,最终获得盈利。这个盈利模式比较典型的企业如“好想你枣”、“獐子岛海参”、“沁州黄小米”、“德清源鸡蛋”等。它们不仅是个企业品牌,更是一个行业一个品类的标志,往往在行业中具有定价权,是行业的价值标杆。
政府、企业、农民构成铁三角分工协作关系。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打造公用品牌,推行产业标准。企业开发产品、市场打造企业品牌组织化生产销售。农民职业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复制示范基地。
青海独特的自然环境、农业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性强、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但存在企业弱小、市场意识薄弱、产业链不健全、资本缺失、交通不便,公用品牌及消费联想较弱,在消费升级和新生代消费、品牌农业模式兴起、互联网社群传播等方面,让内地许多省区抢先了占位。
青海=?
鲜明的整体印象+强势关系联想,成为农业品牌的生长的沃土。黑龙江=黑土地,新疆=阳光,河南=大厨房,山东=大菜园,而一说到青海,让人想起什么?“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中国有机枸杞之乡”、“中国冷水鱼养殖繁育之库”?好像整体都不是太鲜明。
青海海拔高、污染少、气温低、品质高,具有高原寒地农业的特性。青海要加强企业主体培育和资本市场建设。走出去——青海农产品和消费品中,缺乏全国知名品牌,扶持龙头企业走出去。政府扶持——政府支持从普惠制到突出重点,从全面补贴到奖励优秀。冠军工程——启动细分门类冠军工程,培育若干品类冠军。引进来——引进来项目,可以发挥鲶鱼效应、示范效应。
青海要打造核心产品品类。如规模品类普及化,像牛羊肉、枸杞等让青海农产品在城市人群中流行;特色品类精品化,如牦牛肉、有机枸杞、冷水鱼、有机蔬菜、沙棘产品等,成为精品代名词。
青海农产品丰富多样,正好顺应了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趋势。2016年,青海省接待海内外游客2877万人次,通过旅游链接大数据,让2800万人和更多的人成为青海农产品的消费者、推广者,把青海特色带回家,变销售产品为消费引导,变广告为消费沟通,让青海农产品变成中产和富裕阶层的生活方式。2016年,青海旅游业总收入310亿元,如果每人次带回100元农产品,那就是30亿,如果每人次影响1个人购买100元的青海农产品,又增加30亿的销量。
国内几大产业集群,像东北粮油集群、山东粮油蔬菜集群、内蒙古乳业集群、川渝特色休闲食品集群等,青海要培育产业集群,每个区域找到自己的定位,形成龙头企业及配套带动。形成航母(青海品牌农业)+舰队(龙头企业)+冲锋部队(合作社及其他企业)的格局。(王玉娟 黄晓姝 朱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