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 构建有序就医秩序

03.01.2018  08:54

  建设和发展医联体,是今年“医改10件事”重点任务之一,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合理配置资源,使群众享受优质、便利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改的重要步骤和制度创新,是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的关键所在。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区、各级医疗机构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在优化资源结构布局、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措施

  我省医联体建设起步较早,从2015年起我省就着手组建医联体,制定出台了《青海省构建医疗联合体指导意见》,以省级医院为龙头,组建了3个省级区域医联体和儿科、妇产科学科联合体和妇幼健康服务3个学科联合体,各地分别探索组建不同形式的医联体工作,如西宁市、互助县组建了紧密型医联体,实行“五统一”政策,积极构建“没有围墙”的医院。2017年,进一步完善政策,按照国家的要求,制定了《青海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方案》,全面推开医联体建设。

  二、积极推进多种形式医联体建设,引导构建有序就医秩序

  按照国家要求的4种组建模式,加快多种形式医联体建设。全省共组建89个医联体。 省级层面, 依靠省级医院不同优势专科资源,以特色专科技术力量为支撑,通过组建区域间若干特色专科联盟、诊疗中心等方式,发挥对区域内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形成补位发展模式,重点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截至目前,由省级医院牵头,共组建17个医联体,包括2个省级区域医联体,2个中、藏医民族医医联体,7个专科联盟,5个诊疗中心,1个胸痛中心。覆盖14所省级公立医院、2所民营医院、3所军警医院,省级三级医院已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 市(州)级层面, 市(州)级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联合县、乡等医疗机构级,采取托管、签订技术帮扶协议、一体化管理等形式,在医联体内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截至目前,市(州)级共组建16个医联体,覆盖18所市(州)级公立医院。 县级层面, 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重点探索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与乡村一体化管理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县级共组建56个县域医共体,覆盖74家县级医院、50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机构、339家基层医疗机构。 在边远地区积极发展远程医疗。 鼓励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截至目前,我省已实现市(州)、县级远程医疗全覆盖,已开通远程医疗的成员单位有357个。

  三、医联体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基层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是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到基层, 截至11月底,医联体内上级医院下派到基层医务人员6242人次,开展带教手术1068多次,举办学术交流、讲座2771次,开展教学查房4561次,疑难病例讨论3266例。为成员单位检查、检验83626例。开展远程医疗病例1736例,开展远程影像诊断病例4388例。 二是患者流向逐步发生改变, 基层上转至上级医院患者89753人,上级医院下转到基层康复治疗等患者20801人,呈现就诊回流趋势。 三是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人次大部分有所增长,医联体内培养培训下级成员单位医务人员18272人次,帮助下级单位新成立专业科室数116个,开展新技术、新业务46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