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有更大作为

19.04.2016  10:42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在安徽省粮食生产取得十三连增的大好形势下,农村改革与发展正面临重大的挑战和良好的机遇。如何推进新常态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培育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催生新动力,加快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化解农村危机,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在更大范围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改善供求关系,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思想认识要到位,农业产业要转型,公共服务要作为,推进工作要主动,为广大农民打造更广的就业空间和稳定富裕的安居环境。

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思想认识要到位

1.有利于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改革红利。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从安徽省的现状来看,全省耕地总面积近9000万亩,农村人均承包土地1.3亩,如果按人均经营耕地30亩计,相应只需要从事农业劳动力300万;如按照人均经营50亩计,只需要从事农业劳动力180万。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全面释放改革红利,有利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2.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补齐农业短板。相对于农民来说,收入短板是农村贫困的根源;相对于农业来说,产业短板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安徽省现有贫困人口600多万,主要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在资源与环境约束趋紧的形势下,加快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拓宽就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村就业结构调整、经营方式变革、生产要素优化的重要措施。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劳动力有效离开农村进入城镇,离开农业从事二、三产业,离开农业成为市民。这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3.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安徽全省粮食连续13年增长,但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产品供给结构性持续过剩。因此,扩大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能有效降低农产品供给成本,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还能够更好地改善和优化农产品供求结构。让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镇,为农村改革与发展增添了活力。

4.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准,拓展需求空间。推进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必将大大增加农产品的需求,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的消费结构,带动农产品消费结构的调整。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有利于提升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新型消费业态的发展,实现农村潜在需求向现实增长的有效转变。

5.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惠及民生。城镇化发展,为农民变市民提供了发展空间。一方面,农民进入城镇,为扩大农村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农民进入城镇,增加了农产品消费,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拓宽了空间,进城农民享受城镇先进的交通、医疗、文化、信息等公共服务,不仅改善了生活环境,也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打破了城乡二元体制,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农村居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