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转方式 稳粮增收可持续

24.03.2016  12:36

十三五”开局之年,农牧业实现粮食总产100万吨以上、油料30万吨以上、蔬菜168万吨、肉类44万吨、奶类44万吨、禽蛋3.7万吨,水产品1.2万吨以上,农牧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等预定目标,任务艰巨而繁重。

  为此,省农牧厅细化2016年工作目标任务,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聚焦到“十个突出、十个新作为”上。

  突出提质增效,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有新作为

  保持粮食生产总体稳定,继续推广全膜覆盖栽培技术8.67万公顷,施用配方肥19.34万公顷,粮油高产创建2.66万公顷以上。推广防灾减灾稳产增产、绿色防控和专业化防治等关键技术,做好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快省级农作物原种繁殖基地建设步伐,在建设国家级春油菜、马铃薯制繁种基地上迈出实质步伐。

  突出市场供给,在保障“菜篮子”建设上有新作为

  新建高标准日光温棚5000栋,改造旧棚2000栋,扶持建设蔬菜标准园15个,完善露地蔬菜种植补贴办法,扶持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50家。继续推进奶牛“出户入园”和良种引进,新建一批标准化机械挤奶站、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推动分散养殖向养殖小区集中。扶持鲑鳟鱼苗种繁育,新建高标准冷水网箱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在延长冷水鱼产品产业链,推动产品深加工和品牌打造上下功夫。

  突出转型升级,在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上有新作为

  重点抓好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探索建立试验区建设奖励激励机制,推进合作社入股牲畜保险试点,在10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开展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建设试点,建设万栋牧区畜用暖棚。新建20个有机畜牧业基地村,重点培育几个有竞争力的有机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争取打造2-3个有机畜产品品牌。建设人工饲草基地6.66万公顷,扩大青贮玉米、燕麦等优质饲草料规模。

  突出创新服务,在构建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上有新作为

  加快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精品园区。扩大“授信池”业务,引导社会资本向示范区集聚,在多元化融资上取得突破。适应市场需求调优、调精种养业、加工业结构,着力在高寒草地生态修复、特色制繁种基地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推广上取得新突破。完善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绩效考核,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机制。探索开展农牧业技术人员考核绩效挂钩试点和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完成深松整地3.33万公顷以上、保护性耕作3.33万公顷,力争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以上。

  突出生态优先,在草原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上有新作为

  扎实推进三江源二期、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工程。协助研究制定生态管护员管理办法,研究制定特许经营意见,探讨公园内牧民转变发展方式。做好第一轮草原奖补政策效果评估,抓好第二轮政策的完善、实施工作,在全省范围内推进绩效管理。加强草原法制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和责任追究制度。

  突出防控风险,在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上有新作为

  强化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打造成标准化生产和依法监管的样板区,优先在“菜篮子”主产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三品一标”获证单位试点建设本级追溯信息平台,推行质量追溯管理。建立20个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实施品牌提升战略,依托各类会展、省外展示窗口,扩大特色农畜产品知名度。

  突出融合发展,在产业化经营上有新作为

  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培育家庭农牧场200家、农牧民合作社180个、龙头企业20家,培训新型职业农牧民1.46万人。探索发展“互联网+”现代农牧业,统筹做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探索推进农牧业遥感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应用。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扶持马铃薯贮藏、蔬菜保鲜等设施建设,实现减损增收。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集约化配置,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集中打造10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休闲观光农牧业基地。

  突出持续发展,在防治农牧业面源污染上有新作为

  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大力推广抗旱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开展农作物秸秆及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整县推进试点。扶持50家规模养殖场进行粪污污染物配套设施建设,建立严格的农田残膜回收制度体系,回收率提高到80%。推进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腐熟还田和青贮氨化,提高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

  突出挖潜增收,在提升服务农牧民能力上有新作为

  在节本增效上下功夫,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提高补贴标准,增加农牧民转移性收入。调整产品结构,发展优质优价农畜产品,延伸产业增收链条,稳定增加家庭经营收入。加强各类实用技术、岗位技能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创业增收能力。引导农牧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工资性收入;激活农村牧区资产资源要素,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帮助贫困地区增强农牧业基础设施,提高农牧产业精准扶贫水平。

  突出改革创新,在驱动农牧业发展上有新作为

  完成青海省农牧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和运营,调整完善“三项补贴”政策,落实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扩大到19个县,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试点。研究制定推进青海省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深入推进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