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青海在柴达木结出硕果

19.12.2017  20:19
来源:海东时报 作者:李永兰

   12月18日,海西州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在德令哈市召开。自2010年中央作出对口支援青海省藏区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国土资源部和中铁总公司、中化集团、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华电集团及浙江省坚决贯彻中央部署,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了海西大力支援,对口支援工作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援建青海在柴达木结出硕果。

  浙江七年援建海西“惠民生”

  据海西州委常委、副州长潘建漳介绍,2010年对口援青工作开展以来,国家各部委、央企和浙江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讲政治、讲大局,积极展开对海西的无私援助,浙江省累计安排援助资金近12亿元,实施了一批惠民生、强基础、补短板的重要项目,培训人才20000余人次,互动交流5000余人次,为海西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和发展后劲。

  2011年在国家尚未明确对口援青资金量时,浙江省安排援助资金5000万元,实施了海西州游牧民定居工程等项目;2012年起,参照2011年浙江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千分之零点五安排当年援建资金,此后每年按8%递增。“十二五”期间浙江省累计落实援建资金6.8亿元,实施援建项目109个,“十三五”期间计划安排援建资金11.15亿元,实施援建项目151个,较“十二五”分别增加61%和72%。

  七年来,浙江省共安排援建资金10.8亿元,实施援青项目221个,建成了海西高级中学、格尔木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德令哈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人畜安全饮水及农牧区节水工程工程等一批惠民生、强基础、补短板的项目。

  国家央企重点扶持“升教育”

  七年来,有关国家部委和中央企业累计落实援建资金1.4亿元,实施援建项目30个,建成了都兰县香日德镇大风车双语幼儿园、茫崖文体活动中心、冷湖安全饮水工程等项目。科技部重点扶持了乌兰县恒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五家科技型企业;工信部重点扶持了格尔木瑶池种植公司枸杞枝叶饲料加工等两个项目。

  这些民生项目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海西学子接受高质量教育、医疗救助、农牧区人畜饮水困难和农业农田灌溉等受援地人民群众面临的最迫切的实际困难,极大地改善了受援地生产生活条件。

  产业项目落地实施“注活力”

  援建青海期间,浙江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百名浙商海西行”“浙商走进格尔木”“2017浙商投融资大会—德令哈峰会”等各种形式的项目推介会。每年“青洽会”期间,积极组织浙江企业参展;支持海西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地举办产业对接、项目推介、经贸洽谈等活动。

  七年来,浙江与海西共签订投资协议130个,投资额1166亿元。柴达木浙江工业园建设全面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产业、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一批浙商投资项目落地实施。

  据悉,目前已有13家企业入驻柴达木浙江工业园格尔木园区,实现产值20亿元,海西州德令哈园区也已有陶尔根工艺品加工有限公司等十五家创业孵化小微企业入驻。

  同时,浙江省大力支持海西高原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帮助海西农牧企业在杭州设立“柴达木枸杞”直销门店,建成嘉兴枸杞一条街;助推柴达木枸杞走向欧美市场。在浙江省的援助下,“柴达木电商绿洲体验店”已经推广开设到西安、成都、佛山等十多个城市,实现销售额3.5亿元。中石化集团充分利用“青洽会”招商引资平台,积极引进上海荷芙达、青海水利水电等企业,成功签约项目5个,签约金额9.83亿元。

  这些产业项目的落地实施,为海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带动了海西经济的转型升级。

  教育医疗成绩斐然“惠长远”

  近年来,浙江省先后选派47名优秀教师和45名优秀医生赴海西开展支教支医工作,开创了海西智力援建的先河,为全省教育卫生援青工作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其中,教育方面共安排援建资金3.1亿元,浙江省教育厅先后两次与州政府签订教育对口支援协议书,认真履行协议内容,着力在教学设施、教师培训、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帮扶,取得极大成效。

  浙江投入1.25亿元建成海西州高级中学,并积极协调浙江省高校招生政策向海西重点倾斜,2017年浙江省定向海西州招生25名,同比增长25%。在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设立藏族班,开创“异地办班”模式。第三批浙江援青教师在德令哈一中开设的“杭州班”成效明显、广受赞誉。

  此外,在海西州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课题攻关,三项课题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立项,实现了海西州职业教育科研工作零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该院成功当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第九届理事单位,也是青海省唯一入选的高职院校。

  而医疗方面,浙江省共安排医疗帮扶资金1.007亿元,建成了海西州人民医院远程会诊系统、格尔木急救中心、都兰县蒙藏医院等22个项目。期间,浙江省先后派出23名专家到海西州人民医院帮扶,并积极开展危重疑难病例远程、远程教育培训等。在第三批医疗援建专家组的帮扶下,海西州人民医院先后成立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临床检验中心等科室,填补了海西州23项医疗技术空白,冠状动脉造影术等技术开创了海西医疗史上的多个第一,在青海省处于领先水平。

  全州各级医院在浙江方面结对帮扶的助力下,医疗水平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海西州人民医院由二甲晋升三乙、德令哈市中医院达标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都兰县人民医院通过二甲评审。

  人才智力援助“提素质”

  国家部委、央企和浙江省对海西的人才智力援助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进各类人才的引进、培训和培养。

  七年来,浙江省安排智力援助资金3972万元,实施智力援助项目324批次。在浙江大学、浙江省委党校等院校设立了培训基地,培训、挂职和进修各类人才22500多人次。

  2012年10月,海西在浙江省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挂牌建立了首个省外创业培训基地(义乌海西创业实训基地),累计培训各类人员663人。同时,海西州还邀请浙江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博士专程赴海西开展电子商务创业专题讲座,对全州三百余名高校毕业生、个体商户、城乡创业青年等不同层次的创业人员进行专题辅导,进一步提高了海西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成功率。

  中石油、中化、铁路总公司等央企也采用不同渠道、不同形式,加大对受援方的医疗、教育等薄弱环节人才培养,通过人才智力援助,积极培养海西本土专业技术人才。

  两地姊妹公园“手拉手”

  随着对口援青工作的深入推进,海西与国家部委、央企和浙江省及浙江省相关部门、地区的联系交流、沟通衔接更加紧密,高规格、多层次、全方位的互访对接活动全面展开。七年来,双方互访交流达360批次5000余人,进一步深化了与浙江的支援合作关系,极大地带动了支援方社会各界与受援地区的往来交流,推动了地区间、部门间、个人间结对帮扶工作广泛开展。

  海西8个地区与浙江8个市建立结对合作关系,其中格尔木市昆仑山地质公园与雁荡山地质公园结成“姊妹公园”。援受双方共同组织举办藏族学生“民族团结进步”夏令营赴浙江游学等活动,成功举办“美丽柴达木、相约西子湖”“醉美昆仑·梦回钱塘”“心手相牵援建情”等为主题的文化走亲、旅游推介活动,进一步加深了两地人民深厚感情。

  另外,浙江海亮集团收养16名海西孤儿直至大学毕业,宁波市在天峻县开展“千人筛查、百人复明”医疗援助工程、嘉兴市开展的“红船关爱”及中化集团开展的“中化奖学金”和“助学圆梦”行动,中铁总公司发起“心起点”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救助等一系列活动,受到海西当地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誉。

  通过交流交往交融活动的广泛开展,海西干部群众深切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了支援方人民的深情厚意,更加坚定了“四个认同”,筑牢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根基。

  下一步,海西州将完善对口支援工作基本思路,重点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战略中,深入推进产业援建,促进合作共赢。同时,在加快建设具有海西特色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中,扎实开展民生援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海西:提高素质增强城镇管理水平
  青海新闻网讯 由海西州住建局组织的《海西州蒙古Qhnews.Com
海西州新增蒙古族语音驾驶人考试系统
为着力解决海西州部分蒙古族牧民群众因受文化教育程度民族宗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