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援青一家亲——“十二五”对口援青系列报道之八
青海新闻网讯 2011年4月,来自天津的民营企业家郭庆华在我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投资建造了一座高科技、精工艺的高端饮用水厂,并创建“瀞°”品牌。说起这一项目的落地,郭庆华说,这是天津对口援青干部为我牵的线、搭的桥。
2010年1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对口援青工作的总体部署,天津市正式展开了对口支援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工作。五年来,共落实援青资金2.96亿元,完成援青项目80个,项目落实率117.6%。
接地气,干部援青见实效
从2010年至今,先后两批天津援青干部走进黄南。进入新领域、面对新问题,他们积极作为,在接续发展的同时,采取访贫问因、访贤问经、干部交流等方式熟悉社情民意,找准问题和解决路径,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创新援青工作的理念方法。
按照“注重实际、注重实践、注重实效”的原则,天津援青干部不畏困难接地气,积极融入当地干部群众,采取一线工作法,与黄南干部一起研究谋划、推进项目、分享心得,真正起到了“完成一个项目、团结一批同志、传授一个方法”的作用,收到了群众受益、组织满意的实效。
四两拨千斤,经济援青见实效
援建中,天津市以“四两拨千金”的巧劲,围绕中央和省里确定的重大项目,补足州县地方配套资金,在大项目落地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天津的支援帮助下,如今,黄南州人民医院、热贡博物馆、黄南州民族中学、黄南州儿童福利院综合楼、同仁县群众体育场馆、同仁县设施农业大棚、尖扎县沿河新城基础设施、尖扎县藏医院、尖扎县一民中、尖扎滨河公园、尖扎和泽库两县美丽乡村建设、泽库县游牧民定居点、泽库天津幼儿园、泽库有机畜牧业服务中心、河南县有机畜牧业天津园区、河南县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大项目纷纷建成并投入使用。
同时,按照“项目小引领大”的理念,针对群众急盼、政府关注的小项目,通过先谋后动、程序严谨、协同合作等理念方法,抓精细抓创新,以达到事事办出好效果。
如今,黄南州特殊教育学校、妇女手工编织基地、天津农业科技示范园、尖扎群众街心公园、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援青生态林、偏远乡镇学校课桌椅更新等项目都已顺利实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抓培训,智力援青见实效
五年援建,天津市以培训为抓手,有力支持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围绕“三基”建设,通过在天津、省内、本州三地,面向民生、产业、基层干部三个领域,按照“通过三年时间将基层干部轮训一遍”的目标,为黄南州举办针对性培训52期,参训学员超过2000人,培养了一支讲党性、开放型、学习型、服务型的基层干部人才队伍。
针对当地群众创业就业的迫切需求,每年组织100名大中专毕业生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并协助州人社局建立创业孵化器助力大众创业。
针对妇女和儿童发展的特殊需求,制定了三个“一百”计划,即每年100个孩子到天津上学、100个孩子到天津访学、100名妇女参加技能培训。
在天津开办异地高中班,2014年首批高考二本上线率达到68%;2014年开始在天津开办异地中职班,借助天津职业教育的优势,在天津机电工业学校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天津东丽职教中心开设财务会计专业,2015年有128名初中毕业生来天津接受高中和中职教育。
从2013年至今,共组织四县初中农牧民子女“三好生”八批次300多人到天津访学,通过和天津学生共同上课、交流交往交融、参观爱国主义和科技文化基地,取得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祖国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的良好效果。
围绕居家就业、妇女扶贫目标,组织妇女手工和编织培训300多人次,建成10个妇女领办创业的基层站点。
借优势,社会帮扶见实效
援青项目离不开津青两地的通力合作,只有以真诚合作的态度,找准当地干部群众想干、愿干的事,并积极挖掘天津优势资源,调动天津各方面的积极性,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干成事。五年来,天津对口支援总结了这样一条工作经验。
2013年以来,天津眼科医院连续两年走进黄南,免费为当地患者做白内障手术近200例,合作建立眼科科室;天津泰达心血管医院先后在黄南开展儿童先心病筛查和免费手术治疗50余例,并与州医院开通了心脏诊疗远程系统;天津人民医院与州医院建立合作关系,骨干医生来青服务常态化;天津泰达一中与州中学建立远程教学系统,实现师资共享;天津泰达足球俱乐部开展“足球进校园”培训活动,在同仁三完小建立了“泰达足球培训基地”等等。
同时,天津社会各界以部门对口帮扶、爱心奉献等多种方式参与到对口支援工作之中,签订合作协议15份,累计捐款捐物超过1500万元。
五年来,天津援青干部团队勇于担当奉献,形成了首任负责、协同支持、团结向上的良好团队作风。在做好各项援青工作的同时,他们团结配合当地干部,联点下乡、值班应急、随时补位,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