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青十三载 浇出致富花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放眼海西大地,从面貌簇新的建筑到书声琅琅的校园,从机器轰鸣的柴达木浙江工业园到大棚林立的瓜果蔬菜种植基地,从清新婉约的图书馆到诗情画意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处处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浙青两地深情牵手、携手奋进的真情故事。
自2010年起,浙江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产业对接为平台,以援青干部人才为纽带,在项目、资金、人才、智力等方面给予海西州全方位支持,共安排援青资金25.71亿元,实施394个援建项目。
一个个援青项目的落地、一项项惠民实事的推进,为海西高质量发展注入“浙江力量”,产业帮扶让高原上开出经济繁花。
直飞通航,两地架起广阔平台
“航线”连杭德,共筑“山海情”。相距千里的浙江省杭州市与德令哈市,因东西部对口支援而结缘。十三年来,两地构建起了以项目援建、产业合作、智力帮扶和交往交流交融为内容的援建格局。
6月9日,由浙江长龙航空执飞的杭州——西宁——德令哈往返航班正式通航,实现杭州市至德令哈市的首次通航。之前往来杭州市与德令哈市最快也需要近9个小时。如今,这个时间已缩短至5个多小时。
杭州——西宁——德令哈航线的开通,是东西扶贫协作的又一重要成果,是两地人民山海情深的永久记忆。如今,两地的距离更近了、合作更多了、发展更快了……
借青洽会平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浙江省与海西州相隔两千多公里,可走在海西的街头,浙江援青印记深深烙在角角落落,浙商的产业开发项目在柴达木盆地上红红火火。
构建“产业援青+消费援青+科技援青”的“四地”建设支援格局。紧紧围绕青海推进产业“四地”建设的部署,充分发挥浙企、浙商、浙资优势,牵线搭桥、整合资源,建链延链、科技补强,为海西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沐浴青洽会之光,铺就高质量发展之路。2014年,大柴旦乐青科技化学有限公司通过青洽会签约落地大柴旦,便与海西结下不解之缘,企业紧紧围绕产业集群优势,大力发展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循环经济产业,以特有的企业活力谱写与时俱进的新篇章。年产10000吨H酸及3000吨染料项目填补了青海省产业空白。
在2023年青海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复工海西州分会场中,青海雨色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源网荷储一体化及海西州大数据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这也是“数字援青”至今最大的项目。这只是浙江援青项目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故事,在海西还有很多在陆续上演……
“牛”产业,让日子“牛”起来
项目援建注重“输血”,更注重“造血”,这也让援青项目一批批到位、一批批展开、一批批出成效。
牦牛产业是青海最具特色、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产业之一,也是青海联农带农范围最广的支柱产业。2022年4月,浙江援青项目集中开工暨德令哈牦牛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启动,今年5月,一、二期项目竣工验收合格,达到使用条件。项目整合了浙江、杭州以及其他省份的企业资源,共同推动海西州的牦牛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这也预示着进入新一轮的浙江援青对口支援的方向和方式。
以青海省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为抓手,以产业增值、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目标,以绿色生态优势产品为突破口,建成绿色有机牦牛产品输出基地,借牦牛科技产业园建设,让海西州和德令哈市的牦牛产业“牛起来”,让人民群众的日子“牛起来”。
对口援青工作高起点推进,援建项目高质量完成,在浙江援青力量的帮助下,海西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