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援青沃土 打造人才智力援助高地
“十二五”期间,对口支援海西的国家部委、央企及浙江省立足长远,在“输血”的同时更加注重“造血”,大力实施干部援青、人才援青、智力援青,不断加大人才智力援助工作力度,拓宽人才智力援助领域,为推动海西州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着力强化人才智力援助保障。五年来,浙江省共安排智力援助资金3668万元,实施援助项目302批(次),培训、挂职和进修20905人,利用远程医疗系统就地培训医护人员135批(次)4050人;国家部委和央企安排培训班61期,培训、挂职和进修4939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高了海西干部人才素质、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和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努力为海西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专业队伍。
积极拓宽干部人才培训渠道。各支援方积极搭建人才培养和干部培训交流平台,在浙江大学、浙江省委党校、北京中石油干部管理学院、北京铁路党校、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等20所院校设立集中培训基地。在浙江24家中级学校、三级医院和政府机关等单位设立干部人才进修挂职基地,在义乌市建立海西首个省外创业培训基地。充分发挥支援方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深化“校校结对、院院结对”帮扶活动,建立“一对一、多对一”教育医疗帮扶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乡镇教育医疗水平,促进海西基础教育医疗均衡发展。
扎实推进教育援青成效显著。各支援方教育援助项目稳步推进落实,取得良好效果。总投资1.75亿元(浙江援青资金1.25亿元)的海西高级中学已投入使用,设48个教学班,招生规模达2500人;海西州教师进修培训中心通过选派浙江省优秀教师支教、当地骨干教师进修等方式,为海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人才保障。浙江省选派37名浙江教师赴海西支教,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在大柴旦设立分校,教育援青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中化集团援建的大柴旦行委幼儿园和中心学校综合教学楼项目、中石油援建的冷湖中学生物地理教学园、华电集团援建的都兰县香日德镇大风车双语幼儿园等一批教育项目均已投入使用,为海西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智力支撑。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成立浙江省名师德令哈工作室,借助远程视频互动教学系统,把浙江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辐射到海西。
发挥优势医疗援助惠及百姓。浙江省援建海西州人民医院远程会诊系统、格尔木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乌兰县蒙医医院综合楼、大柴旦医院综合楼建设、冷湖行委医院等医疗卫生项目;中化集团为大柴旦行委人民医院购置医疗设备;华电集团为都兰县卫生系统购置医疗卫生检测设备。这些涉及海西民生项目的建成投运,改善医疗环境、弘扬了民族医药文化,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浙江省选派40名优秀医生来海西支医,通过“言传身教”,切实提高了海西各地区的医疗救助水平,同时,积极利用“互联网+医疗”,实现医疗系统远程会诊,使海西患者享受到了浙江优质的医疗服务。
突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浙江省启动“就业创业创新工程”,共安排300万元资金设立海西州青年创新创业基金,建设柴达木青年创业街,努力打造柴达木星空梦想小镇,为海西青年提供综合培训、洽谈交流、业务商讨服务,提高了当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创业青年、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截至目前,在杭州、义乌等地举办企业技能、劳务经济人、青年就业创业和电子商务等培训班16期,培训781人,160余人成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帮助海西建立青海省首个市州级电子商务服务基地—中国·青海柴达木电商绿洲,目前已有31家企业入驻柴达木电商绿洲,全州涉农电商企业实现销售额8000多万元,同时乌兰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已正式启动,入驻企业11家,交易商品包括枸杞、藜麦、茶卡羊等10余种地方优势特色农畜产品,电子商务正在成为拉动就业和推动海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