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来的好日子
青海新闻网讯 屋外寒风刺骨,屋内馨香暖室,卡吉里玛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专题新闻,杯中滚烫的奶茶芳香四溢。
“如今的生活真离不开党的好政策啊!”
今年64岁的卡吉里玛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克鲁诺尔村长大,前半辈子的生活一直和牛羊打交道。
“我出生在草原,从小住的是蒙古包,照明用的是自己做的油灯,打水都要走上好几里路,小时候从没想过有一天能住进这么宽敞的楼房里,和从前相比,现在的生活就像生活在梦里一般。”
地处德令哈市西北角2公里的陶尔根家园,是青海省最大的游牧民定居点,居住着德令哈市4个乡镇、13个牧业村的891户3600多名牧民群众。
在陶尔根家园,无数牧民和卡吉里玛一样,实现了“牧民向市民转变、牧区向市区转变、帐篷向楼房转变”。小区除了现建有的17栋楼房,还有办事服务楼、日间照料中心、幼儿园、文化活动广场、党员活动室、牧家书屋等配套设施,覆盖了住房、养老、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
陶尔根,在蒙语里意为“丝绸围绕的地方”,离开草场,终日和牛羊为伴的牧民群众在这里换了种活法,生活变得舒心惬意。
设在楼群一侧的陶尔根家园服务大厅,是一个“人气儿”很旺的地方。办事人员有蒙古族和藏族,前来办事的群众有的说蒙语,有的说藏语,彼此间亲热地招呼和交谈,融合得俨然一家人。
“因为我们小区牧民很多,所以办事服务大厅的工作人员都会蒙汉双语,这样能提高服务的工作效率。”办事大厅的工作人员才仁卓玛笑着说。
其实才仁卓玛本人就是搬迁过来的牧民。作为第一批搬入社区的牧民,她和家人已经在这里生活了8年时间。“我们以前都分散在草原上居住,生活收入主要靠放牧、卖牲畜,现在搬到城市里居住楼房,小区周围建设了餐馆、超市、民族饰品店等商铺,特别方便。我们现在还是会放牧,同时社区想办法支持我们创业,给我们安排社区工作,我们的收入自然比以前多许多。”才仁卓玛开心地说。
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吹遍瀚海戈壁之时,越来越多的人因改革而获益,越来越多的事因改革而精彩。
2009年以来,海西州委州政府、德令哈市委市政府积极整合项目、多方筹集资金,利用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和易地扶贫搬迁资源优势,全力推进新型游牧民定居点工程。
和陶尔根家园一样,柏树山新村也是一个易地搬迁村。2017年3月,德令哈市柯鲁柯镇希望村、新秀村等3个村的526户2104人,搬迁至尕海镇,形成了今日的柏树山新村。
“别墅”式民居是柏树山新村最大的亮点,一排排红白相间的别墅,从西延伸到东望不到尽头。房前屋后,环抱着各类林木和绿化带,间隔不远的太阳能路灯一字排开,与四通八达的硬化路辉映交织,站在其中,宛如置身某个欧洲小镇。
走进村民蓟玉林家中,154平方米的双层别墅尽显宽敞明亮,屋内各种家用电器应有尽有。虽是隆冬,阳台上各式盆栽却也把房间装饰得春意盎然。
“以前住的是土坯房,如今在党的惠民政策照耀下和村里人一起住上了小别墅,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你看房子里自来水、天然气、网络都通了,咱乡下人也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如今,新村已经实现了保障危房改造、安全饮水、道路硬化,广播、电视、网络户户通,校舍建设及安全、村卫生室、村文化活动室及医疗低保救助等“十个全覆盖”,像蓟玉林一样,柏树山新村已有120余户村民,按照自己的需求,分别住进了154平方米、120平方米的别墅。
改革开放40年,柏树山新村的欣欣向荣离不开党的政策和方针,为了进一步培植优势产业,柏树山新村还建设了100座温室大棚,产值达300万元,带动全村100户村民增收,解决了500余人就业,实现经济增收100万元。这两年来,大家深刻认识到只有跟着党走才有幸福日子,“国家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村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村党支部书记苏玉林对村子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的确,好日子才刚刚开始。易地搬迁、产业扶持、医疗卫生改革、村容村貌建设……改革开放40年来这里的一切都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这只是大家走向美好生活的另一个开始,相信随着国家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未来的好日子定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