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走黑土滩 穷村“摘”了帽 格多村牧民端起“草饭碗”

20.04.2015  11:53

  虽说远处的山峦上还晃着雪影,周边的草山还没有随着时令上的春天,脱去枯黄的“外衣”。这些都挡不住海拔在4300米上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乡格多村的村民们,在迟来的春天里,在3000多亩的草场上经营自己“草饭碗”的忙碌脚步。

  4月12日的上午,离开大武镇,通往大武乡格多村的26里路程是一条颠簸的沙石路。起初路两旁地广草稀,越是接近格多村,两侧的草场越加茂密,成群的牦牛在草海中游动着。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色的黑土滩,格多村的村民守着几千亩地势平坦的黑土滩,连自家的牛羊都吃不饱,想都不敢想在两年后的今天,全村185户的580口村民硬是通过种燕麦、荞麦,不但让3千多亩黑土滩摇身一变成了牧草繁茂的‘大草仓’,生态好了,更好的是格多村人借着种草端上了‘草饭碗’”。35岁的大武乡副乡长多杰才旦,以自己联点格多村的两年多目睹村子的变化,聊起了格多村的变迁。

  通往坡上的几户住家,依旧是一条起伏的沙石路。有些人家的住房搭眼一看就是近年新建的,新门头、新走廊、新畜棚,有的房屋的檐角还闪着琉璃瓦的光色,各家门前都停着摩托、拖拉机、汽车等各色车辆。

  多杰才旦对这里早是熟门熟路,他不停地指指点点:“两年前的格多村在远近穷的出名,虽说各家都有不少草场,却是有名无实,黑土滩上的几根稀稀拉拉的牧草,根本不够牛啃羊嚼。村民因草闹心,也因草贫穷。可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州、县、乡扶贫、农牧部门看到这里适宜规模种草,便于机械种收,整合了150多万元资金引导村民学种草,穷村‘摘’了帽子,乡亲们这才陆续盖起了新房,买起了车。”

  “啊呀呀,亲戚们来了!”63岁的村支书兼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多旦,老远就伸出的双手,到了跟前又缩了回去,原来他正忙着领人收拾拖拉机等农机具,手上沾满了机油。“4月中旬前,就要赶紧把所有草场的地都翻完,不然就要耽误五月中旬草籽下地。这耽误的可是全村一年的收成。我们牧民种草和农民种庄稼一样了,忙在种和收的两头。”

  占地几十亩的合作社的大院里,除了两侧的一溜房屋和高达近三层楼高的储草棚,院里有序地摆放着5台拖拉机,割草机、打捆机等也一应俱全。多旦摸摸这台指指那台,宝贝般如数家珍,哪台是州上买的,哪台是乡县买的……这些铁家伙可帮了大忙,两年功夫不但赶走了黑土滩,3000多亩草场让村民在拿草场入股、投工投劳分红中鼓起了腰包。

  储草棚早已销售一空,只有零星几捆“面包草”堆在一角。每包“面包草”都重达百余斤。草场收割时,每亩地的草可打16个方捆,每个方捆价格在30元以上。圆的“面包草”可打3至5个,每个价格要在百元以上。草收了,分红的日子也就到了。每家按照草场入股多少、投工投劳多少分到不同数量的方捆草和“面包草”,在州县饲草储备收购后,各家分到的饲草就变成了“真金白银”。

  村民且洛家的五口人,以800多亩草场加入到合作社里,以前在黑土滩没有改良前,800亩草场的收入几乎为零,两个长成汉子的儿子也有力没处使,家里的日子因此紧巴。入了合作社,800多亩草场和两个儿子投工投劳,每年都给家里挣来上万的收入,再加上自家的牛羊出栏,两个儿子都在草场上挣来了“票子”、娶了妻子、买了车子。

  草,富了村子,合作社又在三个不同地点建起了养羊上千只的养殖基地。村边上,63岁的索年和老伴格日看守的基地,就在离他家的不远处。这里由合作社供草养羊300多只,待羊出栏后,仍凭草场入股数给村民分红,这等于在草场上嫁接出生态畜牧业的另一棵“摇钱树”。索年和老伴因每天“伺候”300多只羊,每月都可以从合作社领到3500元的工资,再加上自己也是合作社社员,年底有分红,以他家的收入,会开各种车辆的索年家门口,分别摆着“皮卡”、拖拉机等车辆,也就不觉得奇怪了……(刘法营)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