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起袖子加油干 民生短板补起来
青海新闻网讯
化隆县县长马金星:打造拉面全产业链闭环
“拉面经济的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下一步,化隆县将全力打造拉面全产业链闭环,确保拉面经济总量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消费外地化。”省人大代表、化隆回族自治县县长马金星说。
30年前,第一批化隆人走出大山到厦门开拉面馆,拉开了外出打拼的序幕,开创了化隆拉面经济的起点。30年后,青海的化隆拉面已经遍布270个城市,仅化隆县境内,就拥有1.5万余家拉面店,从业人数近25万人,年产值近100亿元,化隆人凭借着自身实力,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拉面经济。
马金星认为,化隆拉面已经撒播了发展的种子,如何让这些种子发展壮大,独树一帜,是化隆县面临的新问题。“这就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四个转变’治青理政新思路为依托,升级发展拉面经济。”马金星说,拉面经济在转型升级的阶段,需要政府和数万拉面人共同努力。为此,化隆县将加快群科新区拉面产业园建设,延伸拉面产业链,打造独具“大美青海”特色的拉面经济新品牌。“尤其是在打造拉面全产业链闭环过程中,更需要科学决策,奋力而为。”马金星介绍,之所以要打造拉面全产业链闭环,就是要从种草、养畜、屠宰、分割、加工、再到冷链物流配送,及在北上广等主要城市建立中央厨房,环环相扣,确保其中的产品绿色、有机和安全。
马金星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化隆县的1.5万余家拉面店每天就要用掉30万斤牛羊肉,全年总需求量达5万吨,其中从青海运出去的约两万吨。如果发展全产业链后,化隆拉面店使用的牛羊肉均出自青海,这部分销量是非常大的。这样就能带动化隆及周边,甚至更多青海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提升青海牛羊肉的附加值,带动农牧民增收,让更多人依托拉面经济脱贫致富。”
乌兰县县长钱国庆:努力实现一、三产业融合
“乌兰县人口仅4万人,2016年,我们共接待游客300.54万人次。今年,我们要趁热打铁,在前期的基础上,加大一产和三产融合,增大旅游投资、提升服务品质,推出高原藜麦、柴达木福牛、茶卡羊三种高原特色农牧产品。”省人大代表、乌兰县县长钱国庆说。
“茶卡盐湖的火爆给乌兰旅游带来了机遇,更在当地形成了人人参与旅游的良好氛围。2016年,仅茶卡镇当地居民开办的家庭宾馆达到160余家,餐饮91家,宾馆16家,商店58家,其他各类商铺67家,服务设施及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接待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同时,周边农牧民通过旅游业转移就业,完成从体能型向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钱国庆说,今后,在旅游迅速发展的机遇下,乌兰县将借势发力,实现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我们已经联系京东等多家国内知名电商,通过线上线下同步走的方式,将高原藜麦、柴达木福牛、茶卡羊等乌兰特色产品推向国内。以茶卡羊为例,我们将集茶卡羊养殖、加工、冷链仓储、物流、产品体验、线上线下销售的全产业链基地和参与、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实现一产、三产有机融合。建立起包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的综合性产业园区。”钱国庆说。
2017年,已有14家星级宾馆在茶卡布局、乌兰县还将全力提升茶卡盐湖附近的旅游基础设施,通过旅游培训,打造旅游服务标准,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旅游收入增加了,乌兰县的贫困人口也从中获益。2016年,我们建立旅游公司,按照入股金额的10%向全县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发放收益资金共计240万元,人均收益达到2643.17元。2017年,我们将在扶贫上下功夫,增强扶贫对象的造血功能。通过加大投入,政策帮扶集中攻坚,充分调动贫困户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内生动力。”钱国庆说。
民和县县长马维忠:丰富“民和模式”新内涵,发力现代农业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把握了民生民心民力的结合点。
2016年,全省上下打好“民生牌”,走好“民生路”,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社保改革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良好开端、扶贫开发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过去的一年,民和县交出了55个贫困村退出、8900余人脱贫的好成绩。这些脱贫村目前均已经完成了水、电、路改造,全部实现了安全饮水、道路硬化,还协调国家开发银行,向全县贫困群众发放了15.8亿元的扶贫贷款。
今年,我们将积极落实“四个转变”治青理政新思路和《政府工作报告》精神,继续以打造农区畜牧强县为目标,大力实施农畜联动、草畜结合工程,以经济新常态下的新举措,顺势而为,不断丰富“民和模式”新内涵,使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目前,民和县力争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4.59万公顷,特色产业比重达到92%。跟踪抓好2.7万公顷全膜玉米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争取实现粮食产量九连增,继续保持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地位。我们将持续扩大畜牧业产业规模,扶持新建“家庭牧场”,实现“万户百万头”的规模,实现饲草资源就近转化、就地增收,切实提高秸秆利用率,扩大循环发展的理念。
互助县县长安永辉:实现43个贫困村、2.1万贫困人口脱贫
通过这两天审议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做好民生工作的信心。我们将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小财政办大民生。2016年,互助土族自治县民生支出占到了财政支出的85%以上,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
互助县将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奋斗目标,在2016年28个贫困村、10424名贫困群众脱贫的基础上,继续创新扶贫机制,加大财政涉农基金的整合,组织好异地搬迁、旅游扶贫,因地制宜确定后续产业的发展,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今年实现43个贫困村、2.1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
此外,互助县将继续按照海东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6年行动计划,加强教育提升。卫生方面,互助县将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努力实现全国县级综合公立医院改革示范县的建设目标。此外,我们将继续加大“两后生”的培训力度,在去年实现劳务输出11.6万人次、劳务收益8.6个亿的基础上,实现劳务输出人次和劳务收入各增长15%以上的目标。
互助县还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来补齐短板,其中,互助县将结合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大投入,以提升农村的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通过补齐短板,来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实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甘德县县长索南多:教贫困户“造血”
“民生无小事,每一项关乎民生的事都需要持续发力、长期坚持。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选准方向、定好措施,不断为百姓解忧造福。”省人大代表、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县长索南多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制定具体的发展政策,鼓励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大家一起努力推动发展。
甘德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索南多说,要想发展,当务之急是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问题。扶贫工作要根据每户的情况具体实施,不能只给贫困户“输血”,还要教他们“造血”,同时还要防止“失血”。
受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以前甘德县大多数牧民从事传统的放牧活动,草场破坏问题突显。为此,甘德县政府制定发展方向,鼓励农牧民参与到生态畜牧业和高原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中。目前,全县36个村均成立合作社,其中还包括17个奶牛有机养殖场。“大家一起入股经营合作社,牛羊吃的草是在饲草种植基地种的,无需放牧,不会破坏草场植被,种的饲草还能卖钱,年底大家一起分红。”索南多说,合作社已帮助很多贫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大家的信心也足了。
下一步,甘德县将继续走生态畜牧业和高原特色旅游业发展之路,同时要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要让大家有事可做,有钱可赚,各族群众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发展。此外,县政府各有关部门将深入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民生实事。
兴海县县长哇多:打好河卡有机牌
草地生态畜牧业、着力打造畜禽养殖基地、推进脱贫攻坚……这些都是省人大代表、兴海县县长哇多最关注的,但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他都用笔画出来。
哇多说:“这些都是今后工作的重点。政府工作报告中利好消息很多,特别是对偏远牧区、青南地区倾斜的好政策很多,如农网改造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等,体现了省委省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更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来谋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就是切切实实地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民的生活生产环境。”哇多说,对我们来说,发展民生首先要发挥优势。畜牧业是兴海县的主业,首先要发展好我们的主业。我们以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主,带动传统畜牧业,并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例如,兴海主打畜牧业品牌——河卡有机品牌。河卡是全省最大的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已进驻了三家龙头企业,包括可可西里、南迦有机肥厂、牧宝饲草料公司等,不仅带动传统畜牧业发展,更达到了让农牧民增收的目的。其中南迦有机肥厂每年给固定扶贫村庄分红20万元,已经持续分红5年。
精准扶贫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兴海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和其他县比起来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今年我们依靠国家项目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好。其次,是从县政府的层面帮老百姓谋划好脱贫项目。组织农牧民通过劳务输出来脱贫就是其中一个项目,2016年兴海县劳务输出人数达到2万多人,是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参与劳务输出的有3300多人,人均创收3000多元。
贵南县县长张峰: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
近年来,贵南县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小康建设、改善民生民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抓好教育、医疗、就业、精准扶贫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加大财政投入,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扶贫开发等各项制度联动的社会救助体系,解决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间的衔接问题,切实改善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
同时,将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按照“县级建立龙头企业;乡级建立农牧业示范园;村级打造‘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一人一能’”的措施打好脱贫攻坚战,切切实实改善群众的生活。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扩大和提高水、电、路、通信等设施的覆盖率,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此外,将抓安全防范,加大社会管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将合理配置公安局、各基层派出所警力,突出县城、乡镇主干道、城乡接合部等重点部位,不定期开展“打盗抢、治乱点、保民安”专项行动,推广塔秀村村民自治的经验,共建美好家园。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县长阿琼: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能致富
2016年,河南县投入巨资,为打赢脱贫攻坚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的活力,全县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虽然河南县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是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引领小康社会,只能算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更需加倍努力,确保到2020年与全省、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河南县制定出到2016年完成贫困县“摘帽”、到2018年实现提前两年脱贫目标、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三步走”战略目标。脱贫攻坚中,河南县各级干部深入草原牧区,发挥驻村干部作用,逐村逐户分析贫困原因、查找短板、摸清需求、细化措施,精准对接贫困群众需求,整合资源深入实施“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及十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开创扶贫资金跟着贫困群众走、贫困群众跟着致富产业走的扶贫模式。通过安排扶持资金和金融信贷,不断加强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一村一品、一户一产多元化产业发展。
下一步,不断加大扶持资金,继续通过产业扶贫、金融扶贫、贫困户易地搬迁、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扶贫工程,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能致富,为河南县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