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省生态环境遥感中心生态监测工作纪实
随着三江源国家自然公园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省生态环境遥感中心的工作人员们深知: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素有“人才小高地”之誉的省生态环境遥感中心,在8名工程师、3名博士、14名硕士、2名青海省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科带头人、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全国环境监测“一流专家”和2名全国环境监测技术骨干等“最强大脑”的带领下,坚定不移地践行着我省生态评估监测领域的一项又一项使命任务,为我省环保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组建于2011年的省生态环境遥感中心,承担着我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评价的技术监测等基础性工作,重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成效评估和区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遥感监测工作,全省环境质量预测预警及变化趋势的综合评估,及生态监测科学研究和国际、国内生态环境监测交流合作等工作。
自中心组建以来,全体工作人员便深知,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
深化改革创新,就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2015年以来,省生态环境遥感中心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监测顺利完成。三江源一期建设成果完成国家验收的准备,三江源二期和祁连山生态监测实施方案通过审查并顺利启动;顺利完成并提交2014年三江源综合试验区、青海湖流域年度生态环境共22个专题监测报告,形成的生态监测综合技术报告按期报送省委、省政府,国家有关部门使用。三江源二期和祁连山生态监测地面站网优化建设方案完成地面核查并形成初稿;玉树白扎森林地面综合站、珍秦高寒草原地面综合站、隆宝高原湿地地面综合站、青海湖潘宝综合站、青海湖小泊湖综合站完成年度建设维护运行各项工作,并取得预期监测数据。2015年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区域15米分辨率生态环境状况遥感监测数据按计划进度完成处理;青海省生态监测网和三江源生态监测综合数据服务平台等完成年度监测数据汇交和服务平台完善等工作,服务能力得到提升;省生态监测综合技术组各单位信息共享、协作攻关、携手发展的协同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
在努力形成我省生态监测和遥感环境应用核心队伍的同时,省生态环境遥感中心多种方式强化与生态监测综合技术组相关单位的合作交流,最大限度挖掘省内生态监测资源,服务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建立开放的工作平台和项目资源,强化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环境保护部有关单位的合作,最大限度用好“外脑”,提升我省生态监测评估能力。在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以中国科学院周成虎院士领衔的“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启动运行。
与此同时,2015年以来,省生态环境遥感中心顺利完成2014年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监测和省级审核等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先行开展三江源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工作部署,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三江源生态保护红线建议方案》通过省委第81次常委会研究审议,组织三江源区各县完成了现场核查,并完成了与省重大规划的衔接。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中,根据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办公室的要求,提交了大量关于试点区的土地利用/覆被调查、区划和制图等成果;完成了《青海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并提交省有关部门征求意见;积极配合青海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提交《青海省生态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为全省环保重大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经过共同努力,几年来,省生态环境遥感中心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技术成果:《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报告》以省政府和中国科学院的名义正式发布;《青海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价》发布,并向全社会提供数据服务;与中国资源卫星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合作的“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综合数据处理系统及应用研究”通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膺“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合作的“三江源数据服务平台”通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及项目各执行单位合作编制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技术规范》通过地方标准审查,并于2015年3月15日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