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改变贫困命运——我省推进精准扶贫工程系列报道之五

26.08.2015  12:41

  夏日的美景依然盛放,对于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周加才让来说,这个夏天让他十分开心。因为这一年,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在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的一年时间,不仅让他实现了享受继续再教育的愿望,而且每学期两千元的教育补助还减轻了家庭负担。

  “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就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生活,这是最直接、最精准的扶贫方式。”教育扶贫如同一场甘露,浸润着贫困群众的心灵。在我省,脱贫步伐加快的同时,一批又一批“职业正规军”走出大山,用双手和智慧谱写灿烂新生活。

  省扶贫局政策法规处处长马正军介绍,今年,我省进一步加大“雨露计划”扶贫力度,安排资金7000万元,比上年增幅40%,重点用于短期技能培训、贫困大学生补助和“青春创业扶贫行动”等教育扶贫项目。

  从简单“扶贫”到高效“扶智”,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我省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能创业、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为目标,在解决群众眼前困难的同时,又着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自谋职业的能力,增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本领。

  作为国家扶贫计划中的品牌行动,“雨露计划”通过扶持、引导和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把人口压力转化为资源优势,成为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有效途径。据悉,“十二五”以来,我省投入资金1.42亿元实施“雨露计划”,培训贫困劳力2.71万名,涉及专业达20多个;补助和资助职业学历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和藏区“两后生”5万名。

  “多亏了政府给我们办的培训班,以前只知道围着灶台和农田转,现在有了手艺,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

  西宁市湟中县共和镇北村妇女殷得芳参加了村里的“雨露计划”培训班,学会了刺绣技术,她在家里就可以承接订单做刺绣活,靠着这个手艺,足不出户就可以挣到钱。

  “雨露计划”在我省实施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服装加工、民间工艺、饭店服务、瓦工、焊接、汽车驾驶、民族刺绣、特种机械驾驶等技术技能的农村贫困劳动力,一支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熟练的操作能力,有文化、肯钻研、守纪律、能奉献的新型劳务创收大军,在广大农村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他们纷纷靠自己的本事,走上了劳务创收之路。

  变“输血”为“造血”,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通过多种渠道,我省为农牧区创业青年提供了对外交流和成长的平台,一个全方位服务支持他们创业就业的工作体系目前已然形成。

  教育扶贫,托起了贫困山区的致富梦想。得益于“青春创业扶贫行动”项目实施,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实施贴息帮扶,草原深处的峨堡镇峨堡村雪牧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从县级农村信用联社贷款80万元,用于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发展绿色养殖生产。“扶贫创业资金的及时拨付,让合作社未来发展更有希望,合作社日益壮大的同时,还带动了更多贫困群众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合作社负责人说。

  为解决贫困大学生创业就业难问题,我省“青春创业扶贫行动”投入资金2000万元,以质押方式撬动金融资金7715万元,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113个,带动就业1838名。

  今年,我省还将投入财政扶贫创业担保资金3000万元,在全省43个县(市、区)开展“青春创业扶贫行动”,选择由毕业返乡创业的贫困大学生及贫困地区大学生创业团队。项目重点扶持种植、养殖、农畜产品加工、民族手工、农牧区电商等与产业扶贫相关联的创业项目。

  “搭建农牧区贫困大学生创业就业新平台,激发广大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潜能和内生动力,在不断壮大产业发展项目的同时,辐射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增加收入,创造幸福生活。”祁连县扶贫局副局长秦海生信心满满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充分发挥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和农牧区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在全省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省从今年7月至2019年7月,将利用4年时间,对全省两市六州的贫困村青年农牧民进行实用技能和创业培训,每年培训扶持800名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和200名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达到每个贫困村2人以上,四年共培养4000人的目标。(孙海玲)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