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14.06.2016  02:46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这是根据中国共产党95年奋斗历程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需要得出的重要结论。

从历史来看,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传统。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努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大量翻译和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与各种错误思潮论战,培养党的理论研究队伍,团结、动员和保护进步知识分子,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日益深入地探讨中国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种问题,发展进步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制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远景规划,积极推进科研和教学机构建设,探索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办法,形成《科学工作十四条》《高教六十条》《文艺八条》等文件。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教训,推动思想解放、鼓励学术创新,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管理与规划,全方位资助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有对哲学社会科学地位、功能的深刻认识,有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自觉,在把握政治方向、倡导优良学风、提供研究条件、实现规范管理、培养人才队伍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日益走向成熟,引领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发展创新、承担历史重托。

从现实来看,加强党的领导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新的迫切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多方面矛盾问题的复合叠加,从客观上呼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也为之提供了丰厚的实践材料和广阔的研究空间。然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发展战略、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原创能力、学术评价、管理制度、人才队伍和学风等方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界在自我反省中修复、在总结得失中精进,更要求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协同多方力量推动总体建构。

因此,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民族伟大复兴相匹配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种坚持和加强是与改善党的领导联系在一起的,要在提升领导能力、完善领导方式、加大领导力度中去实现。当前,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深化思想认识。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认识世界、把握规律、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因此,各级党委要克服对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忽视”、“轻视”和“畏难”,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自觉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探索“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的实现方式和途径。

第二,实现科学管理。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改变学术管理的重“”轻“”状态和学术评价的功利化导向,不仅使各项管理制度符合学科建设规律、学者成长规律、学术发展规律,能够激发科研活力,有效统筹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的研究,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引领推动智库健康发展,更要体现中国立场和为人民做学问的价值取向,引导哲学社会科学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第三,加强队伍建设。要注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培养,按照突出政治方向、创新能力和实际贡献的要求遴选人才,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切实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到政治上信任吸纳、思想上关注引导、工作上支持帮助、生活上关心照顾。

第四,营造创新氛围。遵循“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开展学术争鸣。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既反对以学术研究之名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不简单地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

第五,倡导优良学风。要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修德自律,养成担当责任、勇于创新、淡泊名利、执着坚守的学术精神,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界形成尚精品、严治学、讲诚信、重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面对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能够走向新的辉煌,不会错过时代机遇、辜负时代重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