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改善 海湖湿地公园成为野生鸟类乐园
青海新闻网讯 越来越趋好的PM2.5、PM10的数据,显示出西宁市的大气环境在一直改善。那么,有没有数据可以看出西宁市的生态环境是否向好?一些摄影爱好者给出了答案。今年,西宁市一些专业鸟类摄影家在海湖湿地公园、南山公园、东出口等地发现大量栖息的鸟类。通过不间断的鸟类观测发现,目前,每年春季,仅西宁市东出口附近路过的迁徙鸟达32种,海湖湿地公园有十种左右较稀有鸟类出现,而在西宁市,仅摄影爱好者拍到的各种较稀有野生鸟类就达十余种之多。
南方翠鸟出现在西宁市海湖新区
作为自然界的精灵,鸟类以敏感的神经充当着自然评价中的指示物种。环境趋好时,它们在丛林里、湿地上、湖泊中、山林间自由自在繁衍生息;环境变差时,鸟儿的歌声最先消失,它们重新选择栖息之地。
2013年,摄影爱好者在西宁市海湖湿地公园拍摄到翠鸟。从此之后,2014年、2015年,西宁市的摄影爱好者均在海湖湿地公园发现翠鸟流连的身影。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根据最基本的生物分布规律,翠鸟只适合生存于南方。以前在青海,根本没有分布,但现在翠鸟不但出现在了西宁,更是出现在遥远的青海玉树。对此,鸟类专家认为,翠鸟这种大自然的精灵,对栖息地要求除了环境要美好外,还特别挑食,以往翠鸟不会出现在青海的最大原因可能是高原地区水产较少,没鱼可抓,而现在的青海,处处鱼塘,湿地遍地,能够满足翠鸟的口腹之欲,于是它就一路抓鱼,一路吃,最终选择在玉树定居。
除翠鸟外,摄影爱好者还在海湖湿地公园拍到北红尾鸲、花彩雀莺、赤颈鸫、水鹨、山噪鹛、金翅雀、珠颈斑鸠等多种鸟类。记者发现,这些鸟类一般喜好在山林、灌木、水边河谷等地生存,对自然环境的要求非常挑剔。这些鸟类出现在西宁市,并留居在海湖湿地公园,更能说明西宁市的生态环境在趋好,人类对鸟类的人为干扰在减少。
目前摄影爱好者拍到的西宁市较稀有鸟类有十余种
除了西宁市常见留鸟之外,目前,摄影爱好者在西宁市更是拍到了不少以往没有发现过的鸟类。
1989年,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通过组织大范围实地调查、收集标本而编纂出版《青海经济动物志》,这本后来被鸟类爱好者奉为青海鸟类教科书的著作记载:青海鸟种为298种,目前,通过调查手段的更新,生态的向好,人类对鸟儿的人为干扰减少,多种以前不会出现在西宁的鸟类,留居在了西宁市。
丝光椋鸟曾经被认为是一种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次生林、小块丛林和稀树草坡等开阔地带,尤以阔叶丛林、针阔混交林、果园及农耕区附近的稀疏林间较常见,也出现于河谷和海岸。在迁徙时可结成大群,取食植物果实、种子和昆虫,筑巢于洞穴中的鸟类,但从2014年开始,很多摄影爱好者就在西宁市拍到了丝光椋鸟。2015年,丝光椋鸟的再次出现,让大家意识到,留在西宁的鸟种,多了一样。
除丝光椋鸟外,摄影爱好者还在西宁市不同地方拍到过燕雀、雉鸡、戴菊、赤颈鸫、山噪鹛、紫翅椋鸟等,共有十余种之多。
西宁市东出口成为迁徙水鸟中转站
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一些观鸟笔记中,有在湟水流域等地发现绿头鸭的记录。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西宁市没有了绿头鸭的踪迹,2008年,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来兴实地调查发现,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整治,以西宁市人民公园T字形水系的河道为中心,北至北川河康家桥,南至北川河与湟水河交汇处,西至湟水河解放渠进水闸,东至湟水河小峡口闸亭的湿地景观形成,让绿头鸭在西宁有了栖息之地。2008年至今,李来兴每年实地调查青海绿头鸭栖息地和种群数量后发现,青海绿头鸭回归数量每年增加,目前,种群数量已恢复至一个世纪前所记录的种群数量。
每年冬春之交和秋冬之际,西宁市东出口就会格外热闹起来。各种迁徙的水鸟将东出口湿地当成中转站、加油站,在这里栖息数日,然后才重新出发。2015年春季,西宁市摄影爱好者自发组织的东出口水鸟监测小组,在东出口附近,拍摄到32种水鸟,其中有赤颈鸭、琵嘴鸭、苍鹭、赤膀鸭、白眉潜鸭、鸳鸯等在西宁市较少出现的水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