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毕节七星关区的问需式扶贫
1月13日下午,全国网络媒体“扶贫攻坚看贵州”采访团走进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图为采访团采访撒拉溪镇兴隆村兴联牧业养殖场。中新网记者 刘旭辉 摄
毕节市七星关区长春堡镇垭关村养牛基地。中新网记者 刘旭辉 摄
“几年前常年在外打零工,没有固定的收入,如今在家里养牛也能挣到钱。”贵州毕节七星关区的张祥印向记者描述着家乡的变化。
1月13日下午,全国网络媒体“扶贫攻坚看贵州”采访团走进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深入探访这里颇具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
张祥印是七星关区长春堡镇垭关村养牛基地的一名养殖户,此前,为了生计,张祥印多是依靠外出务工补贴家用。他介绍,选择重操旧业返乡养牛,是因为家乡政府推出的“一市五金多套餐”的扶贫政策。
“区内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毕节市政协党组书记、七星关区委书记宫晓农把当地的贫困原因列为三点,一是因病致贫,占28.08%;二是有劳动力但缺资金、缺技术、没有发展思路而致贫,占37.38%;三是其他综合因素致贫,占34.54%。
在总结以往扶贫工作经验、充分调研论证、分析致贫原因的基础上,七星关区提出了建立“精准扶贫专项资金”的构想,总结提炼了“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精准扶贫新机制。
具体来说,“一市”,指的是建立“免费苗木超市”;“五金”,指建立大病医疗抵垫周转基金、产业发展扶持基金、精准扶贫风险兜底基金、小额贷款贴息基金、壮大产业发展担保基金;“多套餐”则是根据贫困户实际需求推出的精准扶贫多套餐。
针对有劳动力但缺资金、缺技术、没有发展思路的贫困户,七星关区因地制宜制定了10项“扶贫套餐”,收录了能繁母牛、绿壳蛋鸡、黑山羊、设施蔬菜、脱毒马铃薯等10个方面的种植养殖项目,对选择“扶贫套餐”发展产业的贫困户给予2-3年的全额贴息扶持。
去年9月,张祥印就发挥以往养牛的经验优势,在家乡点了政府推出的“养牛套餐”,现在,他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了。
“贫困户养牛,每头能享受2.4万元的贴息贷款,我申请了两头能繁母牛,下了小牛崽就是钱。”张祥印对“养牛套餐”的经济效益很有信心。同时,他介绍,政府还专门组织技术人员、兽医等举办培训班,对养殖户进行养牛相关技术的培训。
“虽然有经验,但是养牛还是个技术活,有专家指导心里踏实多了。”张祥印说。
同样是通过“一市五金多套餐”的政策,七星关区撒拉溪镇兴隆村兴联牧业养殖场,目前已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饲养蛋鸡从20万羽迅速增加到78万羽,日产蛋达50余万枚。养殖场一位从事捡蛋工作的女员工告诉中新网记者,自从在这里打工,每月的工资在3000元左右,自家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目前,该养殖场已吸收100余户农户入股,其中25户精准扶贫户向农商银行贷了5万元入股养鸡场,每年可拿到3万元分红,是一笔比较可观的收入。据悉,整个养殖场中,正在甩掉贫困帽子的群众多达百余人。
由政府“配餐”走向百姓“点菜”,推动脱贫对象由被动的扶贫政策的接受者、受益者,转变成为扶贫项目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截至目前,毕节七星关区已有8000多户群众踊跃“点餐”。
宫晓农表示,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扶贫”,创新机制按需扶贫是必要手段,“一市五金多套餐”扶贫模式,实现了由政府“配餐”到百姓“点菜”的转型。预计到2018年,全区12个贫困乡镇、258个贫困村实现省级“脱贫摘帽”,23.18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记者 刘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