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 力量源于群众——我省全面深化改革述评(下篇)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今年以来,我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期待的问题入手,不断推出新政策、新举措,为百姓送去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的利好消息,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把人民的呼声当作改革的方向
——从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出发,在更加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下功夫
“我上午来办事大厅咨询,回去后准备好需要提交的材料,一个下午就办妥了,没想到现在办事这么方便快捷。”在海东市平安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办事大厅,刚刚领取到公司营业执照的张启星格外兴奋。
人民的呼声就是改革的方向。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在更加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下功夫,全面深化改革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实践证明,改革只有让群众受益,才能有持续的力量源泉。我们将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引领,抓住国家在青海省开展生态文明制度、司法体制、医药卫生体制三大改革试点的契机,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更多地惠及群众。”省委书记骆惠宁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体现了我省推进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把改革开放作为谋取新优势、创造新动力的根本之策,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承接落实好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推出一些有特色、有亮点的改革,使改革红利有效转化成发展新动力。”省长郝鹏坚定的信心,彰显了人民政府为人民、改革创新谋民利的意志和决心。
教育是民生之基。我省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今年,全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青海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青海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等四个配套文件印发实施。同时,民族教育发展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双语学校抽考评估意见》等3个文件拟定,大力推动教育公平和优先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上半年,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进创业带就业、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加大职业教育培训、落实各项保障措施5个方面提出了18项政策措施,使我省“积极就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就医是民生之急。我省紧紧抓住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份的重大机遇,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巩固基层综合医改成果,优化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改革药物供应保障制度,增强医疗服务综合能力,强化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全面推进综合医改试点工作,让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的幸福追求得以实现。
安居是民生之要。围绕城乡住房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行业市场监管三大改革任务,印发了《关于推进全省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通过实施城乡安居工程,引导和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在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上实现了跨越发展。
社保是民生之盾。我省在西宁市、海东市开展了公建(办)民营、民办公助和购买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有效动员社会力量,探索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使我省从事养老服务业的经营主体实现从无到有、从分散到规模、从业余到专业的三大转变。
今年“青洽会”上,我省首次将19个养老服务建设项目纳入养老服务业推介目录,并签署了4项协议,签约金额达16亿元,进一步扩大了青海养老服务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优化养老服务业结构,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水平。
扶贫开发是民生之重。我省不断改革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开发方式,积极探索符合青海实际的扶贫开发新路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社会领域的改革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发展措施,提高了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了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也彰显了我省凝聚社会力量全面深化改革,切实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
依靠群众智慧寻求改革破题方法
——提高群众在改革中的支持度、参与度,坚持让城乡群众成为改革的主体力量
草原风情文化旅游节、藏族情歌大赛、户外运动会、清真美食文化推介会……一系列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使祁连县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更多的老百姓在共享精神文化家园的同时,吃上了“文化饭”。
随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城乡群众享受到了越来越多文化发展带来的实惠,这些改革成就的取得,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群众在改革中的参与度,直接关乎改革成败。全面深化改革征途中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
海南藏族自治州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把产业化经营与扶持龙头企业结合起来,把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合作的经济组织结合起来,通过加快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以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为着力点,多种模式促发展,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产业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
黄南藏族自治州开展草原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管理试点,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81万亩,参与流转的牧户达到493户。
望着即将收获的2000亩燕麦,平安县洪水泉乡农民贾生明充满喜悦。他通过土地流转集约经营,成立平安县河湟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担任负责人,发展富硒养殖业,带领村民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发展的路子,使更多乡亲增收致富。这得益于海东市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土地规范流转试点,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流转,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基层群众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紧紧依靠农牧民搞改革,让农牧民成为改革的主体力量,坚持让农牧民成为最大受益人,改革就会找准突破点,选准道路,找到破解难题的方法。
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事业中来,就能够使改革攻坚的进程更加顺利。
让改革事业深深扎根于群众
家住西宁市城东区和盛元小区的白元元老人是一名年过七旬的低保户,享受到政府出资为她购买的每月150元的居家养老服务,老人心中无比温暖。
今年,西宁市近6000名60岁以上的城乡低保对象、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等特困老人享受了居家养老服务,9名特困老人和237名普通老人享受了机构养老服务,可以无忧地安享晚年。
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之所以能够推动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使改革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使改革更接地气,使群众对改革有充足的认识和了解。
治多县索加乡牧民塔沙是低保户,因病住院花去治疗费用1.2万元,新农合报销了8479元,民政部门经审核认定,给予她医疗救助3146元,最终塔沙自己只花了375元钱就治好了病,她回到家乡后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
为了织牢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出台《海西州城乡困难居民临时救助实施细则(试行》,将救助标准最高限额由3000元提高到20000元,筑牢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最后一道防线。
“医保刷卡、养老缴费只需带一张卡就行了,对我们基层的参保者来说太方便了。”海东市乐都区却藏寺村村民雷延彪拿着“一卡通”乐呵呵地说。
海东市率先在全省试点发行“金保工程”社会保障卡,让养老、医保、生育、失业、工伤保险“五险”合一,给参保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
在海东市的部分县区,还推行了供销社电子商务试点工作,通过合同订购、网上销售等方式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改革的力量源自人民,成败关乎人民。只有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全面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态度和需求,主动回应群众的利益关切,改革发展成果才会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只有全面深化改革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改革之路才会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今天,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贯彻群众路线这一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形成奋发前行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摘自:青海省政府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