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我省文化发展的蓬勃活力

09.12.2014  10:08

  自2007年我省正式启动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由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文化体制改革一路攻坚克难,各项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不断形成文化体制改革助力文化名省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能够顺利推进,领导的重视和科学的组织实施十分关键。文改工作全面启动后,省委、省政府认真研究确定改革目标任务、路线方向、时间要求,制定了改革总体方案和一系列具体改革实施方案,扎实稳步推进改革。适时召开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以文化名省建设为统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先后召开十四次会议,学习中央有关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要精神,研究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事项,以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扎实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有针对性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积极促进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的文化天空赢得满目精彩。全省转制文化企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省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自组建以来,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职工工资收入及保险金总额是改革前的3倍到4倍;省演艺集团组建后,市场化运作剧目在全国数十个城市巡演,音乐剧《昆仑神话》成为我省首台国际商演剧目,演职员工的收入比改革前平均提高16%;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经营收入和效益逐年大幅提升,2012年总资产、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75%、36.63%。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省覆盖,全省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全省城乡群众享受到了文化发展带来的更多实惠。文化产业得到发展繁荣。全省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园示范户69个;全省数字影院达到8家,实现票房收入2704万元,同比增长209%、125.3%;在2012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及中国文化消费评价指标体系中,我省文化产业生产力指数居全国第九位。

 

谱写文化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按照中央要求,在全省上下、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全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基本完成了中央和省委确定的文艺院团改革、出版发行单位改革、青海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合并、广电有线网络整合、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八项任务。

   省文化新闻出版厅:打出改革“组合拳”

  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中,文化新闻出版部门以统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为重点,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巩固前期改革成果,深化重点难点领域改革为主要任务,攻坚克难,补足短板,打出一套文化体制改革“组合拳”。

  今年以来,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加快推进“三个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目前,落实全省图书馆、博物馆免费开放资金7300万元,下达农村文化建设项目资金3200万元。为基层文化单位配发21辆图书流动服务车。投资833.8万元,为全省4169个农(牧)家书屋图书进行更新补充;投资2000万元,对404个行政村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配备电视音响、演出服装、演出乐器、文娱器材等基础设备;面向全省412个村,免费推广藏汉双语动漫作品。健全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十二五”规划中的27个文化产业园区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35.9亿元,11个文化产业项目进入今年国家扶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扶持目录,10个文化产业项目获得中央文化产业资金支持,金额达3610万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全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已经完成第一阶段工作任务,已向国家申报4000万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已达5家。

  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已上报《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厅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深化经营性文化、出版单位改革。按照“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思路,准备将省外文书店并入青海省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江河电子出版社划入青海民族出版社。积极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今年以来,青海湖、塔尔寺景区和西宁市、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海西州、玉树州等地主要景区全部实现了“非遗”项目进景区。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帮助青海湖景区创作的民族歌舞《祭海》、《圣洁青海湖》在青海湖景区实现常态化演出。今年7月份,在西宁市力盟步行街等地陆续推出“非遗”展示和歌舞展演等一个月的演出活动,进一步拉动了旅游人气。积极引导、支持文化企业进一步加大了“非遗”产品、青海特色文化商品的策划、研发、生产能力,提升产品内容和外包装的创意水平。组织200多家文化企业参加了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第七届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第七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等7个展会,实现文化产品销售收入876万元,订货1781万元,签约意向性协议资金6000万元。藏毯、金镶玉系列产品、唐卡、藏绣、石艺画等文化产品,已走向旅游消费市场,销售前景看好。省文化新闻出版厅还通过引进省内外投资、兼并重组等手段,发展壮大我省国有文化新闻出版企业。积极协调省新华印刷厂与北京京城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深层次合作,城南文化产业聚集区、青海新华印刷厂整体改造,研发《格萨尔王》动漫影视产品等项目与央企进行对接;对全省从事文化产业相关工作的500多人进行专题培训,积极组织全省各地区申报省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项目共132项,下达省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4500万元,推动小微文化新闻出版企业发展。广泛开展中国梦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引导群众深刻领会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实现路径和实践要求。组织开展歌舞剧《三江源》和第二部原创动漫《藏羚羊》等主题创作活动。以“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为故事原型的重点剧目《七个月零四天》已与观众见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省文化新闻出版厅还积极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结合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制定《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关于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全省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工作措施等。计划在我省藏区6州20个县(行委)530个村实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工作。试点村每村建设一个100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一处。建成后形成宣传文化、科技普及、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共建、共享、共用的服务格局,初步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综合利用、统一服务的目标。

  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探索改革的“广电路径”

  随着文化体制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整合资源,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的“广电路径”,也为我省建设文化名省工作做出了广电人力所能及的付出和努力。

  今年年初,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年度重点工作安排,省广电局在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工作要点中,提出改革目标、重要举措,确定了行政、事业、企业分类改革的工作安排和实施步骤。上半年,省广电局转变职能,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要求,完成名称报批并正式挂牌成立“青海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加快推进依法行政,确认保留省级行政审批事项18项,成立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下发《省广电局2014年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要点》,部署了8个方面17项重点工作。

  改革中,省广电局进一步推进企业深化内部改革。省广电网络股份公司完成薪酬改革等内部改革,继续推动基本业务与增值业务同比增长,到9月底总收入实现利润400万元。公司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万户,总用户接近80万户,实际缴费用户达到65万户;在完善光缆干线、地下管网、双向网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新业态新业务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广电网络市场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全省正在营业影院达到14家,拥有64块银幕、6758个座位,截至8月底电影票房总收入达到5094万元,征缴电影专资254万元。把推动影视精品创作和生产,作为繁荣发展广播电视事业,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推动改革发展的重要工作,积极鼓励和扶持影视作品创作生产,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影视文艺作品。据统计,我省影视作品题材库收集的各类剧本有92部,报备的影视剧有23部,申请在我省外景拍摄基地拍摄影视剧的有5部。今年9月,由著名电影艺术家秦怡亲自创意、编剧的电影《青海湖畔》,在青海湖边完成了外景拍摄任务,充分展示了“大美青海”品牌的影响力。

  省广电局还大力扶持发展影视小微企业。首次组织召开由近30家影视节目制作公司和影院企业参加的“全省支持广播影视中小微企业改革发展工作座谈会”,深入探讨和研究了我省中小微影视企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重点给予扶持的意见。落实文化产业扶持资金近180万元扶持影视创作和内容生产,其中包括3部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后期节目制作,2部重大电视剧剧本创作,并对6家影视制作公司、海南州影剧院更新改造给予产业资金扶持。加快推进藏区影院和二级院线建设。全力推进藏区数字影院建设。目前湟中、杂多、贵南、海南州等州县完成数字影院建设主体,西宁市、海北祁连县、民和县、化隆县数字影院的相继开工建设。国家支持藏区影院建设的1.3亿资金已正式下达全省26个县,预计明年底将实现一县一影院的规划目标。建成面向藏区服务的三江院线公司,年底前将整合完成农牧区院线,积极探索服务城市、农牧民的电影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农牧区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改革中,我省户户通惠民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截止到目前全省户户通用户已达到62万户以上,到年底可突破70万户,累计投资达到了3.4亿元,覆盖全省两市六州42个县级行政区域的373个乡镇3244个行政村,其投资建设量之大、惠及面之广、工程建设周期最短且成效最快最好,在我省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历史上前所未有,其建设任务量超过了我省村村通工程实施十年来的总和。

  通过改革,我省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直播卫星、有线、无线技术和覆盖手段相互呼应,广播电视综合覆盖最大化、最优化的传播格局。

  青海民族出版社:民文图书出版的主要力量

  我省唯一一家以藏文为主,同时兼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出版的公益性综合出版单位——青海民族出版社,通过改革,出版规模不断扩大,出版能力不多提升,人才队伍更加活跃,目标前景更加明确,成为青海民文图书出版的主要力量。

  改革中,青海民族出版社制定了中长期发展战略,确定“明确一个目标,抓好两个队伍,实施三个战略,落实四项措施”的“一二三四”发展思路。青海民族文字出版的规模总量不断加大,质量稳步提升。2011年至2013年,选题总量达755种,新出图书达574种,走出一条以承担国家和省级出版项目为龙头,以策划高质量市场类图书为补充,探索以公益为主,兼顾经营的新路子。同时以实施“东风工程”为契机,增强民文出版信息化管理水平,开始探索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升级。目前已经完成80余种图书和社里部分报刊的数字化制作,并制作18种藏文多媒体教材,实现了青海民族数字出版物零的突破。通过改革,员工中普遍形成了“以社为家,社容我荣”的集体意识,形成了积极向上、共谋发展的精神状态,形成了“发展靠努力,发展靠自己”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向管理要活力,向经营要效益”的经营理念,坚定了守住守好民族出版这一阵地的责任意识。

  省新华发行集团:敢为人先跨越发展

  长期以来,全省出版物发行工作受地域、人口、经济、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发展缓慢,出版物发行总量小,长期亏损,在全国处于较为滞后的状况。但是,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阻止青海“新华人”探索和奋斗的步伐。省新华发行集团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努力拼搏,克服重重困难,加强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构建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在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经营管理、强化职工培训、加快门店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到目前为止,集团已经冲破困境,取得了面貌一新的经营成果。改革中,集团大力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目前,集团公司下设10个直属分公司,6个全资子公司,拥有出版物发行网点54个,网点面积为202万平方米,网点覆盖全省所有县城和部分乡镇。2013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17亿元,职工收入增加了三倍多。改革过程中,集团职工人心齐,干劲足,工作热情饱满,主人翁责任感和企业凝聚力显著增强。2012年,集团公司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

   西宁雪莲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转换办刊方向和宗旨思路

  在全省深化实施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中,将西宁市文联主管主办的《雪莲》和海西州文联主管主办的《意林文汇》期刊整合为一家出版单位,成立西宁雪莲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由西宁市文联主管,主要承担《雪莲》和《意林文汇》两刊的出版发行工作,同时经营文化传媒业务。

  新成立的西宁雪莲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为西宁市政府出资的国有独资公司,由市政府授权市文联履行出资人职责,并对公司进行管理。公司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运行。公司成立后,两刊办刊方向、办刊宗旨作了必要调整,办刊方向上也做了新的定位,使之富于大众化、趣味性,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和读者的审美情趣;公司以提高发行量为前期目标,刊物发行量逐月攀升,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聘用了社会上有真才实学和有一定编辑经验的编校人员,为刊物的编校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李欣)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
省政协“委员讲堂”开讲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和《2021年省政协理论学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