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一线故事:产业扶贫的“钻多模式”

16.08.2017  19:42

包装风干肉。

江多在冷藏库中搬运牛肉。

仁青才仁展示合作社制作的风干牛肉。

  7月8日,天空布满乌云,下起了小雨。我们沿着214国道出发,行驶108公里,翻越了两座海拔4500米左右的山峰,终于到达了目的地——214国道旁的玉树市上拉秀镇钻多村。

  “钻多村现有牧户530户1803人,全村草场面积28666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25666公顷,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230户759人,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占到了全村三分之二以上,可以说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钻多村支部书记仁青才仁介绍道。

  如何让这么多的贫困群众实现如期脱贫,钻多村在畜牧业这个母体产业上大做文章。

  钻多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是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合作社资源整合力度达到了近80%,全村230户贫困户全部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牛羊达到了6000头(只),流转了草场20666公顷。

  去年,钻多村将全村759个贫困人口的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到了合作社,759人,每人64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总计有485万元,合作社用这485万元产业发展资金购置了1000头母畜,扩大合作社规模。

  1000头母畜,每头母畜每年的产奶量是50公斤,每0.5公斤牛奶的市场价格为5元,一年下来,1000头母畜能增收50万元,而将这50万元分到每个贫困人口手中,每个贫困人口能增收658元。

  钻多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规模扩大后,在精细化、产业化发展上下功夫。走进钻多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我们看到冷藏库中堆满了大块的牛肉。合作社理事长、钻多村支部书记仁青才仁说:“这些牛肉都是反季节销售,希望能卖个好价钱,在这个40平方米的冷藏库中,我们库存了160头,大概有16000公斤,目前已经卖掉110头。”

  合作社库存的肉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去年,合作社全年出栏了牦牛1600多头,有的直接卖肉,有的做成风干肉,有的做成牦牛骨头切片用来熬骨头汤,连风干肉碎末都做好包装销售,可以用来泡面,每袋的售价都有40元。

  在风干肉加工厂房,我们见到了合作社管理员江多,江多将风干肉过秤后装到真空包装的塑料袋内,再将塑料袋口密封,装进了纸盒包装中。江多告诉记者,“做风干肉的比例是5比1,去年我们做了2000公斤风干肉,目前已经销售了近1000公斤。”

  今年50岁的江多,是钻多村四社的牧民,家中有9口人。他家有66公顷草场,13头牛,全部加入到合作社,江多自己也到了合作社务工,告别了以前一年到头围着草山转,跟着牛羊跑的生活,收入比以前高了许多。

  我们不妨算一下账,江多一年在合作社务工的工资是18000元,产业发展资金分红每人是658元,江多一家就是5922元,草场流转分红每公顷约30元,江多家66公顷草场就是近2000元,10头牛的分红是3000元,一年下来,江多一家就能收益28922元。而这仅仅是江多的收入,家中其余人员的收入还不包括在内。

  和江多一样在合作社务工的职工有45人,他们都是村里的贫困户,有放牛的、放羊的、挤奶的、剪羊毛的、加工风干肉的,而他们每年的收益和江多相差无几。

  畜牧业是钻多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群众增收的依靠。除了畜牧业,钻多村有种马场,种马场有25匹马,每年通过种马配种和小马驹销售有6万元的收益,还有藏羊养殖基地,有2000多只藏羊,年出栏藏羊300只,每只售价800元,每年有24万元的收益,钻多村还在下拉秀镇建立了加油站,年收益10万元,还有钻多村66公顷的燕麦种植基地,收割的燕麦满足了种马场、藏羊养殖基地的供给。此外,钻多村还在玉树市购置了281平方米的商铺,7月底将投入使用,预计年产生效益10万元。

  精准扶贫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扶贫,产业不兴则脱贫无望。钻多村在产业扶贫路上,以畜牧业为主导,多产业齐头并进发展,摸索出了产业扶贫“钻多模式”,这种模式符合牧区产业发展实际,相信,在“钻多模式”的引领发展下,钻多村牧民群众一定能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张多钧)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