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榜样力量·一线故事:王学明脱贫的三个“了不起”
春日里,记者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童家村一社的王学明家中,只见他快步朝羊圈走去,小羊们见了他,就像见到自己的“老朋友”,一拥而上,边摇着尾巴边把王学明团团围住,等待着王学明手里的那份美味午餐。由于临近正午,天气格外炎热,汗水打湿了他的衣衫,也染湿了他蓬乱的头发,但他却很享受与羊儿们共处的时光。
王学明今年50岁,个子不高,身材微胖,有着高原红的脸蛋上始终挂着腼腆的笑。但可以感受到,他的笑容里透露出一种脱贫的自信。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能够发现,王学明脱贫有三个“了不起”。
王学明患有慢性心脏病,妻子身体也不好,家中还有两个上学的女儿。一家人仅靠0.934公顷的土地种冬小麦为生。由于因病、缺资金致贫,2015年,他被评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
虽然戴上了“贫困户”这顶帽子,但要强的王学明知道,这帽子可不光彩,早日脱贫才是正道。思前想后,他决定用政府发放的每人6400元的到户产业资金购买了32只羊发展养殖。随后他贷了15000元的“530”金融扶贫无息贷款,又购置了30多只羊。最初没经验、没技术死了4只,但靠着勤奋和肯吃苦,他边养边向村里的养殖能手讨教学习,又参加了村里举办的养殖技能培训,慢慢也就得心应手了。现在,他的一只羊可以卖到1000元至1200元,光养羊的收入,一年就不低于4万元。
王学明说:“我还购置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和一台小粉碎机,可以用来跑运输和粉碎饲料,为我发展养殖提供便利。现在,我又尝试着养了4头猪,将来还要再多养几只。”
从原来一贫如洗到现在集养殖技能于一身,王学明靠自己成功脱贫。这是他第一个“了不起”。
王学明说:“我经常看见村民们浪茶园,一杯水放几块冰糖就要10元。我舍不得,也从没‘享受’过。养羊、种地忙起来时,我半个月都没去过县城。”而且当地村民都觉得种地投入高、成本低,划不来,他把别人不种的地种上,这就解决了羊的饲料问题,节省了买饲料的钱。
“其实别人浪茶园的时间我在搞养殖、种植,钱也可以节省下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光靠政府使不得,政府已经帮助我们太多了!”王学明说。他觉得不能总是手心朝上,总想着问政府要一点。
虽然脱贫了,但王学明仍然精打细算过日子。忆苦思甜,他不挥霍、不浪费节俭生活。他相信,财富是赚出来的也是省出来的,要把钱用在刀刃上;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他总是心怀感恩和谦卑。这是他第二个“了不起”。
脱贫,最重要的是从“心”开始。王学明的家门口绿树成荫、干净整洁。他把羊粪码得整整齐齐摆放在树下,留着冬天生火。他的院子地方虽小,却种着各式各样的植物。王学明说:“我还开辟了一个小菜棚,市场上菜价太高,就种点小白菜、玉米、辣椒、茄子等自己吃。”
“我还种了很多花,有美人蕉、海棠花、迎春花,还种了桃树、苹果树、巴梨树……”王学明饶有兴致地介绍起来。
“种这么多花干啥?”记者问。他淡淡回答:“养心”。他说:“每当我养羊累了,就看一看花,心情就放松了。”
确实,从那些不是胡乱堆放的羊粪和满院“芳华”可以看出,他对生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曾经物质世界的贫乏并没有让心也画地为牢。他不夸大、不畏惧苦难,尽一己之力,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贫困的经历,是生活给他的诘难,种桃种李种春风,是他给生活的颜色。这是他第三个“了不起”。(栾雨嘉 贵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