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强“三基” 百姓得实惠
“真金白银”筑幸福路
事权改革促大发展
青海新闻网讯 今年是西宁市落实“三基”建设任务的开局之年,为了扎实推进“三基”建设工作,西宁市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民办实事上,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一项项事权的改革,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今年,西宁市结合市委确定的四大类46项重点工作任务,严格审核,确保方案切实可行。同时,建立了市委常委联系22家“三基”建设责任单位工作机制,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市财政还安排2760余万元资金,其中,首次为全市145个社区每个社区每年落实服务群众专项经费425万元(加上区县配套的1025万元,共计1450万元);为农村安排运转经费632.5万元、为社区安排运转经费145万元、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报酬补助196万元、“危旧狭小”村(社区)综合办公服务中心专项经费722万元、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经费220万元、基层党建专项资金345万元、农牧民党员培训经费25万元、党建微平台专项资金48万元等。在“真金白银”的推动下,老百姓“最后一公里”的回家路逐渐打通了,“危旧狭小”的基层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变样了。
在事权改革上,西宁市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29项,市级审批事项由原来的342项减少到130项,审批事项在西北省会城市中最少,建设项目审批时限由近200个工作日缩短到44个工作日;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实施了工业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
基层党建解民忧
便民服务送到家
今年,大通县新庄镇、黄家寨镇的蔬菜种植户心里踏实了不少,由于一些农户种植的蔬菜在对接市场中遇到了问题,农商服务中心党委第一时间搭建桥梁,将农户与合作社对接,并在农产品集散中心划分了城北区和大通县无公害蔬菜直销区。这仅仅是城北区功能型中心党委为民办的一件小事,但是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一片片树叶发芽了,一朵朵鲜花绽放了,河水解冻了,伴随着小雨的沙沙声,春天来了。”学生每人手中的iPad里,正在用最生动的画面和最美的音乐展现着一幅初春的画面。城东区以“三基”建设为契机,着眼于进一步提高区属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通过多方协调,由区教育局与淄博市周村区教育局签订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合作协议,引入“云教育”理念,并投入资金120万元购置240台学生iPad平板电脑及相关软硬件资源。通过生动、高效的一对一人机互动,改变了原有课堂环境,变革了教育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兴趣 。“智慧课堂”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还提升了教师综合能力水平。
打通“最后一公里”,开展零距离服务。在城西区“三基”建设中,虎台街道立足辖区面积大、人口多、流动性强等实际,在社区推行“移动办公桌”工作法,社区每周将办公桌搬到辖区的居民院楼中开展现场办公,有效解决了上班族、租住户和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时间无法办、下班时间无人办的困惑。
关心离任村干部。城中区为妥善解决好离任村干部享受生活补助问题,对离任村干部基本信息开展了一次全面调查核实,摸清人员底数,制定慰问制度,建立工作台账,完善基础工作,在原有50名离任村干部享受生活补助的基础上,新增10名离任村干部纳入享受生活补助范围,切实体现出党和政府关爱群众、心系百姓的民生民本情怀。
“3+2”工作畅民意
一站式服务办民事
指定专人汇总梳理居民反映的问题,并将问题批转给社区相关业务分工干部负责解决。明确问题解决时限,小事两个工作日办结,大事5个工作日办结,特殊事15个工作日办结,对于因客观原因未能及时办结的,公示说明理由并限定办结时间。对于不方便前来解决问题的群众采取预约式上门服务。按照“一线问计、一线宣传、一线服务、一线落实”的思路,湟中县多巴镇探索形成了“3+2”工作法,即“三定、三通、三示、二评”。已为下岗失业、残疾人、单亲家庭等4045人员办理了22万元社保补贴,为失独家庭申请并发放补助6000元,为19户符合条件的低保户残疾人办理了“阳光家园”补助,有效解决了群众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为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实践载体和路径。
在“三基”建设中,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开展的诉求收集平台、参与管理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和一站式服务不仅了解民情,还能够为民办实事。湟源县“五笔会签”制度开启了湟源村级民主管理新模式。
“三基”建设不仅是政府在行动,市直单位也积极参与其中。在今年的“缓堵保畅百日行动”中,西宁市公安局在不改造道路、不增加警力、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多措并举,强化公安交通管理基本能力与基础工作,坚持不懈地为群众打造一个出行畅通的交通环境,赢得了群众的良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