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关别当自己是“衙门”
最近我去一个市级地方政府大院调研,在大门口被保安拦下要求核验证件。虽然一番折腾之后顺利进到院里,我心里还是觉得有些堵。后来我分析了一下原因,觉得堵心是因为我的期望值“跑”得太快,跑在了个别地方党委政府的前头。
自“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媒体都在说政府部门的作风变好了,仿佛“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已经成了历史。可事实并不乐观,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
有些地方政府仍是过去的旧思维,认为高墙深锁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保持良好的办公秩序。可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群众都是良好办公秩序的受益者,自然也会成为秩序的维护者。他们对于能够提供便捷服务的机关单位,有自觉维护的意识。个别地方以严格检查来限制普通群众进入,方便了干部却隔离了群众。把群众阻隔在外,眼前是清净了,但矛盾不断积累的风险,远远比直面矛盾来得更大。
现代政府机关,不应是古代的“衙门”,而应成为拉近公众与群众距离的重要场所。群众在这里感受到温情、便捷和效率,可以极大地消解不良情绪,降低过激行为出现的可能。
从国内一些地方的实践看,机关开放之后,效果往往很好。去年以来,广东、云南、江苏等国内不少地方党委政府、机关单位的大院、厕所、停车场都尝试向公众进行了开放,一些地方的环卫工人、普通市民可以随意进入上厕所、歇脚,让群众感受到了政府的温情。
虽然完全开放式办公,在当前不一定具备成熟的条件,但并不意味着政府机关就一直要保持神秘和高高在上的感觉。现实中一些政府机关门难进,只能说明这些机关“衙门作风”仍然未除。只要心中的“官老爷心态”不除,“衙门”永远都是高高在上。
门难进,根子不在门卫,而是同主要领导有直接关系。就在我进门不畅机关所在的同一省份,不少同一级别的机关办公大院,办事的车、人可以随意进门。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不在于怎样教育保安,不在于怎样规范工作人员,而在于抓好主要领导干部这些“关键少数”。
“衙门”要清净,关键是官员要走出去,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要能够解决。没有群众的欢迎,没有和群众通过办事形成的心贴心的感情,“衙门”再堂皇、再森严,也得不到群众的尊敬,更违背了新时期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精神、新要求。从“门风”可以看作风,建议有关部门对这样的“衙门”多关注,多找找其“官老爷袍子”底下有没有更严重的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宋常青 新华社甘肃分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