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银行“接棒”定向调控
近几日,央行时隔俩月再次降准且幅度超过以往,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不过,同样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中国三大政策性银行的改制获批及注资事宜。
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国开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下称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下称农发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显示,国开行将回归“开发性金融定位”,而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将继续坚持政策性定位。同时有消息称央行将以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债转股形式,注资国开行320亿美元、进出口银行300亿美元,农发行将获财政部“返税”式注资。
与此同时,国开行的开发性金融的定位得到首次明确,也让其得以继续享受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可以通过低息发债来融资。如此,三家政策性银行的贷款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据国泰君安研报指出,假设财政部给农发行注资规模与进出口行相当即300亿美元,经测算注资后三家政策性银行总资产规模或增加7.9万亿元左右。
我们认为,此举不仅仅是厘清了过去十年政策性银行改革所引起的商业化与政策性界定争议,更重要的是政策性银行将“接棒”定向调控的作用。
汇丰最新的4月份中国制造业PMI初值录得49.2,远不及上月终值的49.6,更创下了一年来的新低点,昭示经济形势在第二季度也不容乐观(一季度GDP为7%,创下近六年新低)。
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三家政策性银行的资金会流向国内基建、保障房、出口企业及三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这些也是政府稳增长的重要领域。
其实这些信号已有迹可循。在过去2014年,央行通过定向调控工具——抵押补充贷款(PSL)向国开行发放了1万亿元贷款(利率为4.5%),以以支持棚改、水利、中西部铁路等重大项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期对银行的调研中,提到“扩大向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发放抵押补充贷款规模,支持棚改、水利、中西部铁路等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重大项目尽快落地”,这些都预示政策性银行将被赋予了维稳经济的意图。
而通过政策性银行对经济进行类财政刺激,可谓好处多多,一是无需大幅提高财政赤字,二是亦能缓解地方融资、债务压力,同时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获得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减少对大幅降准或降息等工具的依赖。
与此同时,政策性银行可能是地方债务置换的有力“接盘者”。今年一季度,财政部公布将实施1万亿地方债务置换,且额度还有可能增加。面对这1万亿突如其来的债券增量,债市早已不寒而粟,市场人士质疑谁会来消化如此巨大的供给呢。而政策性银行通过注资或接受央行补充抵押贷款,然后再来购买地方置换债券,也不失为平缓解决地方债务问题的一种可能路径。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网 2015年4月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