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青海 精彩故事 创业正当时:回乡创业路天高地阔

10.10.2015  12:20

  夏日,进入德令哈市蓄集乡,远近的草山一片繁茂。由市区的一条砂石路,经过20多公里的颠簸,来到了德令哈市“圣牛”生态畜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一片占地200多亩的开阔地上建起的几十排高标准畜棚,在宁静中显得壮观。

  厂部,上墙的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分工、职责明确,畜棚里员工各司其职,井井有条……眼前的这一切,让人难以置信,这家地处偏远发展两年多的合作社,显现出管理的科学规范。

  “这都多亏有理事长张凯这样一位懂经营、能吃苦的引路人。”合作社成员张建学如是说。

  一身工作服挂满了草屑、灰土,脚上一双略显笨重的户外鞋几乎看不出本色,脸庞让戈壁的风吹日晒扮得黑里透红……这就是两年前经历了外出打工、积蓄了经验和力量后回来创业,现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张凯。

  “创业,有时需要把自己逼到一个境地,才能逼出劲来,逼出路来。”挑着偌大一个摊子的张凯,平静的话语里透着自信。

  今年40出头的张凯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此前曾在这里的农场打工,农场并转后,张凯先后辗转到省内各地边打工,边留心学习养殖方面的知识。正应了“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这句名言,2012年冬天,当学到养殖肉牛经验的张凯,看到海西各地的肉牛养殖渐成气候时,张凯停下了外出的脚步,选择在自己土生土长、地域辽阔的海西,“干一把”自己一直在琢磨的养牛事业。其时,恰值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倾力调整农业结构,柴达木福牛养殖初露头角之际。

  打定主意,说干就干。张凯拿出全部的“家底”,连原来在农场一起务工的十几名兄弟,以入股的方式挑头成立了“圣牛”生态畜牧业专业养殖合作社。同时在当地农牧部门的支持下,组织周边乡镇的农户带着草山和所养的牛加入到合作社里,分期给社员分红。

  张凯的创业之路一开始就是在负重前行。集中起来的股金对于发展养牛产业难以为继,近300万元的贷款背在了身上,到规定年限还要兑现承诺给社员分红……一端要面对产业的滚动周期,一端是尚未收益而每天都要支付几百头牛的“吃喝”及人工费用。

  在打破传统养殖结构中,柴达木福牛的脱颖而出为张凯领军的合作社解了困、“救了驾”。同样是牦牛,同样的周期、同样的饲养,具有“先天优势”的“柴达木福牛”不但比牦牛大大缩短了出栏周期,而且其优良的肉质比牦牛更受市场的垂青。一头牦牛一年体重只能长到百余公斤,而“福牛”一年体重可迅速长到几百公斤。生长周期的压缩节省了成本投入,对市场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

  伴随着海西州“柴达木福牛”在向外推中,通过一个个省内外畜产品推介会的桥梁,“柴达木福牛”养殖在海西风生水起。张凯和“圣牛”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借助“柴达木福牛”养殖,让合作社的肉牛养殖业打破传统养殖中,经营上产生快速“逆转”。随着“柴达木福牛”陆续出栏,“身价”倍增的柴达木福牛,成为肉牛市场的“贵族”,一头上千公斤的福牛带来了比普通牦牛高出几倍乃至十几倍的高额附加值。去年年底,合作社在运营两年多之后,首次给社员分发出“红包”。

  张凯创业的脚步在历经坎坷中越走越远,越走越好。“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让几百公里外的天峻、乌兰、都兰的农户也加入到“柴达木福牛”养殖的行列中,加上近处德令哈市周边农户的散户养殖,“一市三县”农户养殖的“福牛”由“圣牛”合作社订单收购,“圣牛”合作社的“围墙”越来越大,其自身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

  今年,在南下广州、上海参加全国畜产品推介会上,走俏市场的“柴达木福牛”让张凯对自己的选择而有了更多的“底气”,下一步,他将带领着他的团队,目光瞄向产品的精深加工和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刘法营)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