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青海 精彩故事 果洛纪行:窝赛草原的增收“法宝”
东边日出西边雨,时而飘落的秋雨,浸润着辽阔的草原。
9月25日,记者来到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窝赛乡直却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与州生态畜牧业办公室主任斑玛三智、乡党委书记桑杰尕藏、县农牧局长才让尼玛和直却村合作社理事长香见一起走访牧户,见证这片草原发生的变化。
“以前一家4口人,靠挖虫草,卖点少量的牛奶、酥油和曲拉,一年收入个七八千元。”直却村牧民成力介绍说,去年初,他家4000亩草场、8头优质牛按股分入到合作社,自己放牧,妻子挤奶。到年底分红,现金拿了7万多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香见接过话题说:“牧民群众增收的法宝,主要是通过合作社科学规范的运行,走整合资源、规模经营、划区轮牧、以草定畜的生态发展之路。”
在地处青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直却村,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确实是一个异常艰辛的过程。
“2010年,直却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一开始,牧民对入社的反映或冷淡、或观望,积极性不高。”桑杰尕藏介绍,乡政府便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组织合作社理事、牧民代表赴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参观学习成熟经验,请专业技术人员讲课等方式,增强了合作社带头人的信心。
“当时,乡村社干部、合作社理事分头行动,开车或骑着摩托车跑遍了全村24万亩草场,217户牧民,先后组织牧民召开了大小会议12次。用了半年时间转变牧民思想,鼓励群众入社。”
桑杰尕藏坦言,为让牧民打消顾虑,所有理事带头入股。2014年合作社整合516万资金,实行风险承诺制,购买了2228头只奶牛、种公牛、藏系羊,作为入社牧民保底分红的基础。
"要学就要学的到位,才能把新理论、新经验转化为适宜直却村自我发展的动力。"香见介绍,合作社在"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下,办理了"三章四证一文",制订了准入、管理、财务和收入分配等制度,对入股的牲畜实行"分群饲养,统一轮牧、配种、育肥、加工和销售"。
为保护草原,合作社在"划区轮牧、全理载畜、整合资源、多种经营"的理念下,将入股的草场划分为30个单元,引进玉树野血牦牛组成13群奶牛、6群藏系羊,雇佣牧民与工资挂钩,实行绩效考核制度。
经过一年运作,目前合作社入社136户367人,入社率达62.7%。整合草场11万亩,建造了固定办公场所、16套牲畜暖棚,购买鲜奶运输车2辆、储奶设备4套。去年全社总收入达107万元,136户社员仅从合作社每户分红7874元。在入社前收入的基础上,人均增加2917元。
今年,为治理草原退化,增加收入,合作社在2000亩黑土滩上种植饲草;在县城开设了畜产加工厂和销售专营店、藏餐吧;还整合扶贫资金将入社的30户贫困户安置到乡政府所在地的安居点,形成了生态综合治理、畜牧业规模生产、畜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化管理新模式。
截至今年9月中旬,在牛羊保底基数不变的情况下,合作社已出栏牛羊500多头只,收入41万元,鲜奶收入40.4万元,畜产品收入达到47.6万元,总收入达到129万元。
"果洛牧民之所以穷,主要是文化水平低,牲畜惜售思想特别严重,每年几乎没有出栏。恶果就是牲畜超载,草场退化,收入降低。通过合作社这个规范平台,将保护草原、优化牲畜、提高出栏率,增加收入变为实现。"
斑玛三智说,合作社统一实施草原灭鼠、动物防疫、科技推广、黑土滩治理等,完成了一家一户根本无法完成的工作,而且效果特别明显。同时,全州将林业、科技、三江源治理等项目和财力投入到合作社,既能保护生态,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又能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从牧民入社前的人均收入2000多元,到入社后人均收入达到5000多元,直却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带领牧民增收的效果显而易见。他们所念的致富经,正是当前全省加快推动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现在牧民加入合作社、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非常高。"桑杰尕藏信心十足地说,今后,只要在规范化管理上、基础设施建设上、牧民技能培训上、牦牛提壮复纯上、防灾减灾和畜产品品牌打造上做足功课,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合作社必将带领全村所有牧户走上多渠道增收的道路。
雨过天睛,窝赛草原在阳光照耀下泛着金黄。一群群肥硕的牛羊,在直却村秋季草场上享受着丰美的牧草,辛劳的牧民迎来了又一个丰收的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