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一线故事:澜沧江源奏响精准扶贫最强音
清晨,东方刚刚露白,20来岁的才吉措毛整装待发。今天她要去平均海拔4800米以上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莫云乡格云村,对全村269户牧民进行入户调查,登记每户的基本信息、收支情况以及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
才吉措毛是杂多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一名科员,她与8个同事被派到格云村驻点开展精准脱贫攻坚工作,首先要完成的是对269户格云村搬迁到县城村民的入户调查。每天天刚亮,才吉措毛与同事就得赶往村子,与村党支部书记西扎一起入户调查。
翻开才吉措毛的驻村日记,一行行笔记映入眼帘,“阿群一家三口,二老年过花甲,今年47岁的儿子自20岁起患有精神疾病,二十多年来两位老人四处借钱给儿子看病,负债累累。家中的炉子里没有生火,因为没有钱买煤,附近山上捡的牛粪也快用完了,要省着点用,一家三口坐在冰冷的房间里”。“吉勾老人家住在南绕路,今年77岁,已经5年卧床不起,患有肝炎、结核、胃病等多种疾病,他家四口人,二老有一儿一女,48岁的女儿在寺院当尼姑,18岁的儿子无业,听村里人说他基本不回家,一周前我去他家入户调查时,老人家生命垂危……”
在杂多县还有很多“阿群”和“吉勾”,他们的困境让这些入户调查的工作人员真切地感受到了难于言表的心酸,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2015年,杂多县在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精准扶贫的精神要求下,立下了扶贫驻村工作“军令状”,不让农牧民脱贫誓不罢休。全县开始调查研究,精确识别,通过有效、合理的程序,把贫困居民识别出来建档立卡,在册贫困人口达到了5818户20465人。
村级基层组织薄弱、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牧民收入结构单一、草原生态保护与牧区生产矛盾突出、牧民群众缺乏理财意识……这些都是扶贫驻村工作组总结出来的制约杂多精准脱贫的“瓶颈”。
杂多县牧民收入的80%以上来自虫草采集,随着虫草价格的不断攀升,牧民群众丢弃了农牧业这个支柱产业、命脉产业,加之牧民群众缺乏理财意识,每到年末,生活便难以为继。大部分牧民群众在虫草采集期结束后,将虫草出售所得用于购置车辆、首饰等消费品,用于投资经营的很少,导致入不敷出,自给程度严重下滑,开始贷款、借债,返贫率增加,使得精准脱贫任务重、难度大。
除了才吉措毛外,扶贫驻村工作组中还有一位特殊的“客人”刘磊,他是《求是》杂志社挂职干部,担任苏鲁乡山荣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苏鲁乡山荣村距离县城120公里,是杂多县虫草主产区,但牧民因病、伤残、智障等原因造成劳动力匮乏,导致家庭普遍贫困。刘磊在调研中了解到山荣村有各类重症病人62人,包括肝炎、结核、肝包虫、脑瘤等疾病,全村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疾病患者。乡村卫生院房屋紧缺、技术落后、医疗技术人员短缺,牧民通常小病拖大,大病缺钱医治,陷入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在熟悉牧区工作的同时,刘磊了解到杂多县因为资金困难缺少学习材料的实际情况后,他积极主动协调《求是》杂志社,申请为杂多县31名县级干部赠阅了《求是》《红旗文稿》和《红旗文摘》等杂志,为广大牧区干部送上了优质的精神食粮。
在精准脱贫工作中,杂多县以交通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针对牧民群众对畜牧养殖业热情不高的实际,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号召牧民群众成立牧业合作社。
昂赛乡年都村通过办合作社集中管理经营草场和牛羊,对村级集体资源和农户个人资源重新规划、整理和开发,实施规模和品牌战略,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办合作社的方式,牧户可以将自家牛羊草场以入股的方式投入合作社,合作社可以改变现有经营模式,通过集中管理统一放牧方式最终给牧户分红,入股的牧户对合作社和草场有监督的权利。通过这样的方式好多牧户可以搬离牧场到乡政府附近居住,这样有利于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牧户也可以搬到游牧民定居房居住,从而改变了山路难走、没网络信号、没房的现状。
此外通过牧民自筹、扶贫资金、银行低息贷款等形式,利用进藏快捷道路交通优势在境内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住宿、修理、餐饮等服务设施,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查旦乡齐云村牧民多拉文斗,经过努力,从一个地地道道的牧民成为杂多县小有名气的老板,现在他承办公司,参与住宿、餐饮等多种项目经营,在他的公司中就有十多个贫困家庭的子女,他每年都捐助给贫困户善款20多万元。
基础设施、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结对帮扶等到村到户,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因户施策,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实施水、电、路、房和环境改善“五到农家”工程,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的能量释放出来。
“一揽子”工程项目,让杂多县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奏响了精准扶贫的最强音,为打赢扶贫攻坚战和实现小康夯实了基础。(张多钧 洪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