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托起希望的明天

28.11.2016  22:37

  在中国共产党玉树藏族自治州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专访玉树市二完小的校长多杰卓玛时,她说在经历了马背、帐篷、走读和简易教学点等曲折艰难的历程,玉树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托起了玉树希望的明天。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扶贫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口素质和技能,是增强贫困人口自身脱贫能力和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教育扶贫先要“扶志”。富兰克林说:“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在扶贫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很多农村娃想通过融入城市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并没有将这种改变与改变贫困农牧区的现状相关联。还有一些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难度大的原因,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他们缺乏勤劳致富的知识技能和勇气。因此,调动他们致富的主观能动性,从观念上打破以往的传统小农意识,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打破“志贫”的现状。

  其次,要努力构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实现均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模式和城乡二元结构,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为此,要切实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贫困农牧区中小学校硬件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贫困学生学习和生活费用的帮扶,让每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给每个孩子提供相对平等的“起跑线”,才可以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简单“扶贫”到高效“扶智”,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积极通过政策倾斜,发展中职和高职教育,鼓励和扶持贫困学生,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在解决群众眼前困难的同时,着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自谋职业的能力,增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本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让我们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推动教育扶贫,切实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让每一个心怀梦想的农村娃走出大山,让教育扶贫托起贫困地区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