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脱贫: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19.04.2016  11:02

  治贫先治愚!  

  我省有贫困人口52万,占全省人口的12%,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有青海六盘山片区和青海藏区两个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如何让这52万群众脱贫?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发展教育作为“拔穷根”的治本之策来落实。自从《青海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省教育从硬件设施设备、课程教学改革以及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并得到长足发展。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就教育脱贫工作作出重要指示。4月12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教育脱贫攻坚动员大会。正如省教育厅厅长王绚所说:“教育扶贫的攻坚号角已经吹响,我省的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1

  教学点里,飞出孩子们的笑声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雨沙沙沙,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雨沙沙沙,落在鱼池里,鱼儿乐得摇尾巴……”

  4月初,湟中县西堡镇青山教学点里,悦耳的歌声传出。

  青山教学点,共有20名学生,两位老师负责这里的管理和教学。

  一年级学生蓉蓉目不转睛地盯着挂在教室左上角的液晶电视,跟着里面的老师哼着儿歌。

  新的教室、新的桌椅、新的围墙……

  去年,蓉蓉也在这里上学前班,那时候是土墙、烂房、破桌。

  今年,学校被纳入教学点改造范围,新建了教室、围墙。

  最让蓉蓉喜欢的,就是墙上的电视机。

  学音乐、学画画,电视里的老师和蔼可亲,把她领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项目设备与课本同步,用起来十分方便,课堂氛围也更活跃,音乐、美术基本依靠这些教育资源来教学”教师杨晓兰说。

  “十二五”时期,我省不断扩大教育投入,教育经费投入逐年提高,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实施了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改薄和藏区项目等一批教育民生工程,实现了全省乡镇以上幼儿园全覆盖,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使土房子、泥台子一去不复返。目前,我省所有学校(教学点)全部消除危房。

  2012年我省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为山区580多个教学点配备免费教育资源设备。目前全省60%的中小学接入宽带,92.6%的中小学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山窝窝里听名师讲课,已成为现实。

   2

  凝神聚力,盯紧目标不放松

  读书,是寒门学子的渴盼;贫穷,是寒门学子的软肋。

  近年来,为了让贫困地区孩子读上书,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我省积极整合教育、扶贫等资源,制定了定户、定人的教育精准扶贫新机制,一场对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提出具体要求的民生工程,正在青藏高原全面铺开。

  这个多了“精准”二字的新机制,让寒门学子的求学路上少了些经济负担,多了些温暖相伴,也让“扶贫扶智”多了一份实在、一份期待。

  数据精准是政策精准的前提和基础。扭住精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仗的关键。

  “发展教育就是奠基未来,必须千方百计补齐我省教育短板。”副省长程丽华强调,必须把教育作为扶贫之本,补齐短板,坚决把教育抓上去,大力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确保贫困群众孩子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从源头上打破贫困“积累循环效应”,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教育是阻断代际贫困的根本,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近期,我省启动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教育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162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52万贫困人口中,不同学龄段在校学生和有技能培训需求的劳动力人口为主要对象。

  为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一个都不少”地接受教育创造条件。《行动计划》要求,到2019年实现全省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不低于85%,有20名以上学前幼儿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学前教育资源实现全覆盖。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巩固率达到95%以上,实现“两个所有”,即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青海省全面改薄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教学点基本达到《青海省教学点办学标准》,全面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贫困家庭子女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不低于90%,实现提高贫困地区人口受教育年限任务。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和特色专业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优质职教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对“两后生”实施学历教育、“雨露计划”和“劳动力转移”等职业技能培训。

  在脱贫攻坚啃硬骨头的时期,记者在省教育厅看到一份清晰的教育脱贫攻坚进度安排:

  2016年,教育建设项目重点向同德县等6个贫困县(行委)、400个贫困村倾斜,各项教育发展指标达到目标要求。实施15年免费教育。省属高校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精准到县,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贫困家庭子女。基本满足初、高中毕业后的“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需求。建立贫困家庭学龄人口、“两后生”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培训档案。

  2017年,教育建设项目重点向平安区等11个贫困县(市、区)、500个贫困村倾斜;各项教育发展指标达到目标要求,完善教育结对帮扶机制。加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建设,强化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

  2018年,教育建设项目重点向湟中县等12个贫困县、500个贫困村倾斜;各项教育发展指标达到目标要求,基本实现贫困县长期保留的学校和教学点办学条件达标。

  2019年,教育建设项目重点向泽库县等13个贫困县(区)、222个贫困村倾斜,基本实现贫困县(区)各项教育发展目标,基本实现贫困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20年,进一步做好教育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全面实现各项目标任务要求。

  这是时间表,这是路线图,这更是任务书。

  3

  免费教育,覆盖所有贫困区

  今年年初,在全省“两会”上,省长郝鹏向全省人民郑重承诺的民生十件实事中,其中一件就是“实施15年免费教育”,从2016年春季开学起,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5个藏族自治州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家庭学生学前三年、义务教育九年、普通高中和中职三年实施15年免费教育,“十三五”末基本覆盖全省,这无疑是省委、省政府送给全省人民的开年大礼。

  “因为家里穷,父母商量让我继续读书,还是出去打工,这个时候,县里高中的学费要全免了!”来自海东市乐都区桃红营乡的窦玉兰激动地说。

  窦玉兰是乐都区的一名高中生,由于每年3个孩子的学杂费让在家务农的父母有些吃不消,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今年我省实施15年免费教育,为贫困家庭减轻了负担,更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乐都区积极响应省上的号召,率先全面实行15年免费教育,惠及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和学前教育。

  而远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今年春季开学,全县幼儿园新入园的孩子增加了近一倍。

  治多县城南幼儿园园长红肖说:“以前我们的幼儿园在老城区,教职工有4名,园内孩子最多的时候有10名。灾后重建后,我们搬到了新城,现在幼儿园的建筑面积达25000平方米,是漂亮的二层小楼,教室、办公室、娱乐室一应俱全。”今年春季开学,幼儿园又迎来了一项惠民政策:15年免费教育。“我们下基层宣传政策的时候,牧民们一个劲地夸政策好。我们幼儿园的人数出现了猛增的情况。去年,在园儿童130余名,今年在园的孩子达到了272名。这样算下来,每个孩子每年能省1200元的开支,贫困牧民家庭消除了费用的顾虑,都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说起15年免费教育政策,红肖园长笑得合不拢嘴。

  连续多年,我省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占75%左右,并且还在持续增加。我省尤其重视教育惠民、教育扶贫。

  据资金测算表明,现行资助政策每年支出资金总额16.94亿元,实施15年免费教育后,2016年共需资金19.6亿元,新增资金2.66亿元。其中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受益学生新增加6.6万人,直接减少家庭教育费用支出6580万元,人均约为1000元,其中大多数为贫困家庭学生。

  同时,我省还将加快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重点扩大农牧区学前教育资源总量,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办公办并举的原则,全面推进学前教育二期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工作,着力解决好“入园难”的问题。

  在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我省优化调整中小学的布局结构,合理布局村小学和教学点,改善教学点和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下大气力解决好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城市学校的“择校热”和“大班”的现象,实现生源分布均衡,控制农牧区辍学情况。

  为了鼓励县级政府的积极性,省政府决定对每个达标县给予500万元的奖补资金,力争“十三五”提前一年实现全省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验收。

  “在全省实施15年免费教育,是教育领域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大举措,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更加关注民生,更加注重教育脱贫、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省教育厅副厅长薛建华说。

   4

  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拔穷根

  在未来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如何让更多贫困孩子拥有可期的美好未来,正成为我省不断探索的命题。

  4月12日,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脱贫攻坚动员大会,就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实施全省教育脱贫攻坚进行了安排部署。全省教育系统将针对贫困家庭子女实际情况和需求精准施策:坚持完善资助政策“兜底”,力争不能让每一名学生因贫而失学;坚持发展职业教育“保底”,保障贫困人口及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坚持政策组合“攻坚”,确保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学前到高中阶段的全纳教育,“两后生”人人都能学到一技之长。实施基础教育提升计划、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脱贫行动计划、教育资助惠民计划、特殊困难儿童关爱计划、民族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教育结对帮扶行动计划六项教育脱贫计划,拔穷根,保公平。

  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可谓任重道远。当前,我省正进一步加大教育精准扶贫力度,力求用知识和技能帮助贫困群众拔除“穷根”,带动万千家庭脱贫致富,实现“人人受教育、个个有技能、家家能致富”的目标。(赵静)

   言论

   教育脱贫必须抓好“三个环节”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民生之首,在扶贫攻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是党和政府赋予我们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抓好教育精准脱贫,必须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要摸清底数,认真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既要排查摸清真正的贫困人口、贫困学生情况,也要排查摸清教育资源特别是贫困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资源覆盖情况。依托教育信息化建设,建好省、市(州)、县、学校四级教育精准脱贫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任务清、责任清,为教育脱贫提供精准的信息支撑。二要强化措施,认真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教育扶贫要“保中间、抓两头”,多措并举,综合施策,重在提高教育脱贫的质量和效益。“保中间”就是确保贫困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抓两头”就是要加快普及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满足初、高中毕业后的“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的需求。要针对不同教育群体分类施策。学前教育要重点保障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学前三年教育;义务教育要重点做到“三个所有”,让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及时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让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能升入初中,让所有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都不辍学;高中阶段教育要重点加快普及步伐,让每个初中毕业学生都能接受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要重点扩大贫困地区招生规模,使贫困家庭学生实现“教育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两后生”要重点加大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三要压实责任,认真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责任。要构建“上下衔接、左右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督导检查,严格绩效考核,做到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努力形成省市县乡齐抓共管、“同频共振”的教育扶贫工作格局。(董林)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
省政协“委员讲堂”开讲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和《2021年省政协理论学人民政府
规上工业80.9%贡献率来自西宁——全省经济半年报之七
  2021年上半年,西宁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人民政府
在实践中展示青海担当作出青海贡献 ——论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重在行动,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