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 世界也在聆听“中国声音”

10.12.2015  12:01

  中国教育报 见习记者 凌馨 首席记者 高靓 12月9日发 自北京

  “昨天我关注了一下,2015年助学贷款发放金额预计首次突破200亿元。”今天,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张光明给出的最新数据,让前来参加第七场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新闻发布会的记者兴奋起来。

  张光明说,自1999年国家试点助学贷款至2014年,累计发放1196亿元助学贷款。2014年,国家发放助学贷款167亿元,资助270余万人。其中,生源地贷款占全部助学贷款金额的87%左右,发放145亿元,资助240余万人。

  数字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圆了大学梦,是“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得以实现。在贷款之外,我国还有新生入学资助和绿色通道等途径,解决学生入校前后的经济困难。

  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魏建国看来,这些做法既体现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成本分担,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共识。同时,绿色通道、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做法,体现中国特色。拿生源地贷款来说,一方面通过动员基层力量采取共同贷款人的做法,解决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家庭经济状况核实难和认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把网络支付手段运用到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放和回收等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事实上,这些年中国在不断学习国际经验、探索建立适合国情学生资助体系的同时,也在逐步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世界。魏建国说,他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介绍中国的学生资助政策,受到了英、美、日等国专家的积极评价。

  随着助学贷款的认可度和覆盖面日益加大,贷款偿还问题也引起在场记者的关注。张光明表示,贷款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第一次,开展相关的金融知识和诚信教育非常必要。同时,依靠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以及国家正在制定的全国信用管理体系,为违约等诚信问题提供惩戒制度,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

  “还要设计合理完善的救助机制。”张光明说,今年国家出台的《关于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若干意见》,已将贷款最长期限从14年延长至20年,宽限期也由2年延长为3年,以减轻学生的还款压力,“将来还要对确实因病或事故造成丧失劳动能力,或家庭遇重大灾害还款确有困难、经济收入特别低的学生建立救助机制”。

  张光明称,通过几项措施的实施,目前我国的高校助学贷款回收率,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总体上看违约率在可控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