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彰显教育公平

10.11.2017  00:54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的要求。

为办好特殊教育,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积极探索特殊教育规律,更新教育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送教上门”的方式,把特殊教育送到农村残疾孩子身边,解决特殊家庭的教育困难,努力保障每一个残疾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切实提高他们享受生活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学习十九大精神培养残而有为的劳动者

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是全省唯一一所集视障、听障、智障青少年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特教师资培训于一体的全日制、寄宿制综合性残疾人教育学校,于1990年建成并首批招生。学校占地面积31550.4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0.96平方米。

自建校以来,在省教育厅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坚持走“以生为本,育残成才”的办学宗旨,坚持走“文化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职业教育与社会就业相结合”的办学路子,以“新课标”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学校现有教职工57名,其中专任教师45名,另外临聘专任教师15名。在校学生有345名(住校学生234名),其中听障生143名、视障生58名、智障生144名,“送教上门”学生15名。学校除开设文化课外,还开展盆花栽培、微机、编织、手工串珠等劳动技术教育,以及按摩、实用美术、计算机应用、中式烹饪等职业技术教育,用心培养残而有为的劳动者。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全国特奥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全国艺术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学校党支部书记杨岩松要求全体教职工加强学习,重点领会十九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和任务,扎实推进十九大精神进校园,将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与当前的“两学一做”相结合,与落实学校规划相结合,与特教提升计划的落实相结合,与实施新课标相结合,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凝心聚力,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

贯彻十九大精神“送教上门”:一人一案因人施教

“一人一案因人施教”是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的特色教育之一。按照《青海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6)》“省特殊教育学校和西宁市聋哑学校要率先到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家中,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使重度残疾少年儿童‘足不出户’接受义务教育”的要求,学校成立了一支17人的“送教上门”队伍,由杨岩松带队,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5个乡镇的15名智力残疾孩子授课,每月两次,每次3课时。这些孩子大多父母离异,跟随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生活。

十九大召开后,学校更加重视这项工作,杨岩松琢磨着要结合残疾孩子的自身情况,制定和安排更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方法。

11月4日早上8时,这支“送教上门”队伍又出发了。汽车行驶在乡村公路上,学校智障部副部长张萍忍不住感慨:“每一次送教路上的风景都不同,上一次四周是绿的,现在树叶都黄了。”

10岁的小军躺在一张单人床上。前不久他不慎摔倒,一条腿骨折,打上了石膏,只得卧床休息。由于负责送教的老师星学梅和冯梅上周与小军一家“失联”,未提前考虑到他的状况,但是给他带去了一套校服,为他穿上。“今天就不上课了,我们下次再来看你,等你的腿康复了我们再上课。”冯梅对小军说。

随后,王祯蓉和贺晓静两位老师走进了小鹏的家。这是15名孩子中家境最贫困的一个。8岁的小鹏很瘦,一听说老师们来了,他可高兴了,他特别喜欢25岁的王祯蓉。他的姥爷说:“以前从来没有年轻的老师踏进过我们家,每次王老师来,小鹏就会在门口等着,过去他不愿意穿鞋,现在浑身穿得整整齐齐的。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他也能接受教育。”

两位老师与小鹏一起做游戏,教他认识形状、颜色和数数,锻炼他的手部力量。小鹏说什么,其他人听不太懂,但两位老师明白。小鹏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非常短暂,一会儿就着急了,很不耐烦,两位老师很耐心地陪伴他。每当王祯蓉夸奖他,他就高兴地亲亲她的手,然后拿起教具放在眼前,透过上面的小孔望向姥爷,朝他笑。

授课结束时,小鹏站起来发表了一段很不清晰的“演讲”。他问:“叔叔阿姨们,大家好,我今天的表现好不好?”并帮老师们一起收拾教具,王祯蓉奖励了他两个棒棒糖。

上课的时间到了,小花的奶奶在门口相迎。一进家门,星学梅先给小花按摩起胳膊来,不停地让她放松。小花的脸上带着笑容,然而人一多,她还是紧张。她跟着星学梅念之前学过的汉字,从未上过学的她已经能认识50个汉字了。冯梅教她数学,她已学会了10以内的加减法。星学梅说,最初小花一见生人就会紧张得晕倒,现在好多了,也会跟人交流了,“如果她八九岁就开始接受教育,学会的东西会更多。”

跟其他残疾孩子相比,15岁的小磊说话清楚、行动方便,却患有严重的癫痫病。一看见赵红军和陈忠国两位老师,他主动介绍起家里的情况——他家正在装修房子。然后立即找出自己的书包,擦干净桌子,等待上课。赵红军拿出准备好的汉字图片,一笔一画地教他,他的字写得相当工整;陈忠国教他20以内的加减法,检查他的数学作业时不停地夸奖他。临走时,小磊一脸骄傲地说:“我今天学会了‘南’‘北’两个汉字,还学会了从1数到100!”

当所有孩子的课都上完,已是下午了,“送教上门”队伍里的每个人仍空着肚子。“回到西宁,我们还要马不停蹄地去接孩子回家。”张萍和丈夫是学校的双职工,每次“送教上门”,他们一路同行,只得提前一天晚上就把6岁的双胞胎送到爷爷奶奶家,孩子不愿意,就以玩具和零食引诱。在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像张萍这样的双职工家庭有3组,为了残疾孩子,他们无怨无悔。

说起自己的送教成果,张萍说,有一个孩子光学“1”就学了大半年,这样的孩子需要重复训练,不仅锻炼他的注意力,还要照顾他的情绪,“有个孩子的注意力从2分钟提升至10分钟了。”这在平常人看来太不可思议的事,张萍觉得特别欣慰。

落实十九大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谈到“教育公平”,杨岩松认为,特殊教育最能体现这一原则。十九大报告中的“每一个孩子”,也包括这些残疾孩子,他们一样应该受到同等的教育。他说:“能到学校就读的孩子,他们残疾程度相对轻一些,而残疾程度相对重一些的孩子到不了学校学习,并且他们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农牧区,我省今年年初起开展的‘送教上门’工作,就是让这些孩子足不出户就能接受义务教育。作为一名特教工作者,就是要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一次次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和家长,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在杨岩松看来,仅仅依靠特殊教育学校的力量实现“教育公平”难度很大,应当发动更多的学校参与进来,就近提供“送教上门”服务。他们正在考虑由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为普通学校的老师们提供培训,让更多老师掌握特殊教育的规律和方式方法,服务更多的残疾孩子。

展望未来,杨岩松坚信,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将扎扎实实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扎扎实实落实省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扎扎实实推进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撸起袖子加油干,找准发展定位,重点开办初、高中阶段及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办学层次,重塑校园文化,努力引领全省特殊教育的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努力将学校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特殊教育的品牌学校。(彭娜)(文中学生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