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因融合而更加精彩——我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综述

08.06.2017  10:30

  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

  就是要“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扩大文化对外交流,讲好青海故事,传播好青海声音,提升大美青海知名度、美誉度……”

  在刚刚闭幕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王国生报告中的铿锵话语,对于青海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青海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贸易交汇地,是秦汉文化同西域文化的交融地。千百年来,生活在青海高原的各民族繁衍生息,相互交融,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昆仑文化、河湟文化、热贡文化、青海湖文化、康巴文化、格萨尔文化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和融合,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因互鉴而共进

  旅游旺季刚到,海北藏族自治州达玉部落文体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洛桑尖措就开始忙活起来——在往年成功举办环湖自行车旅游文化节、风马草原音乐节等大型活动之后,今年他又想出一个“新点子”,那就是举办藏式草原婚礼项目,让游客参与其中,亲身感受藏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文化旅游这一产业中,曾经是歌唱演员的洛桑尖措收获了梦想成真的喜悦。创业伊始,他就把达玉部落定位在藏民族文化挖掘、传承和展示上,重点打造了达玉民俗文化村景区,建成了达玉驿站、集装箱草原观景酒店、达玉民俗馆、民俗体验区、洛桑演艺厅等,成为环湖地区展示藏民俗文化的窗口,许多游客慕名而来。电视剧《歌海情天》、骑行主题微电影《爱全在那儿》等都在这里取景拍摄,达玉部落品牌优势逐步显现,成为青海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知名品牌。

  文化是旅游的内涵,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化资源已成为旅游第一优势的今天,丰富多样的山水资源、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越来越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现文化名省、旅游名省目标的希望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助推产业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出台并推动落实《关于促进青海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青海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全省文化旅游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推动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前,我省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3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6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5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8个。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我省相关部门已经在全省79家3A级以上景区实现非遗、书籍、演艺的全覆盖,并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在全省A级旅游景区中全面推广。各地相继开工建设文化旅游产业项目,黄南热贡、格萨尔(果洛)、藏族文化(玉树)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等一大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项目,已经或正在成为“大美青海”新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拉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我省旅游部门在编制重点景区景点的规划时,重点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提高规划创意水平。在景区景点建设、旅游线路设计、品牌宣传、乡村旅游、特色餐饮、服务管理等方面,深入文化内涵,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发展的全过程。

  每年,全省各地都会举办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充分展示各地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个性,增加了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同时提高了游客的参与性。随着来青观光旅游人数的增多,更多游客被大美青海独特的历史文化所折服,对青海依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前景看好。

   为传播好青海声音

  发挥广电优势

  无论时光如何转变,广播电视始终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平台。我省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并喜结硕果——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直播卫星户户通、村村通等工程的建设任务,采取直播卫星村村通、户户通方式,基本实现了藏区农村牧区直播卫星广播电视的全覆盖,为传播好青海声音发挥广电优势。更多偏远地区的农牧民群众可以看到信号稳定、图像清晰、伴音明亮的电视,知晓天下大事,享受到高品位的文化大餐,极大地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省广电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影视繁荣发展。重点扶持、集中力量,完成了反映重大历史和本土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影视剧《十世班禅大师进藏》 《花儿怨》 《高原儿女》等影视剧本创作,影视剧本创作实现了量到质的飞跃,进入活跃期。

  在全国电影票房收入逐年下降,处于低迷情况下,我省电影产业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电影票房收入大幅提升,2016年底电影票房收入达到1.14亿元,增幅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省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完成1570集安多藏语节目译制工作,为安多藏语卫视和全省28个州、县级播出机构每个台免费供片1400多集。青海省安多藏语译制中心大楼已投入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和译制片生产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我省将养(敬)老院等纳入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范畴,在全国首创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成功范例。创造性地开展收音机进帐篷等惠民工程,目前已向藏区6州30个县(市)的藏区贫困牧民和游牧民发放2.8万部收音机,向藏区贫困牧民赠送0.6万台电视机和1.2万套村村通设备。2016年在农牧区完成电影放映5.5万场次,建成全省首家农村电影放映室,让农民群众看上了高清电影大片。

   让体育注入文化的因子

  众所周知,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坚持体育与旅游、文化、环保跨界融合,将一项单一赛事培育成为青海各族群众全力支持的一项重大体育文化活动,已成为业内普遍赞誉的传统赛事。如今,体育项目文化氛围的形成已超越赛事本身,文化氛围的形成又为赛事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在十五届环湖赛期间,组委会推出了“环湖五个一”文化工程,即一个主题片、一部纪录片、一个开幕式方案、一套丛书、一本邮册。还组织国际自行车运动产业论坛、环湖赛纪念标志口号全球征集大赛、环湖赛全国书画大赛、环湖赛摄影大赛、环青海湖征文大赛、环湖赛少儿邮票设计大赛、环湖赛志愿者全国选拔、第十五届环湖赛火炬线上传递等一系列文化宣传活动。将体育文化展示、文化体验贯穿赛事运行的始终,让群众在欣赏比赛的同时,了解、参与到自行车运动和文化中,不断扩大自行车运动项目文化的影响力。

  “融合”是当下文化发展的热门词。近年来,我省连续举办了十五届环湖赛,以及“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等六大国际品牌赛事,使青海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体育的范畴,成为体育与文化、旅游、生态等紧密结合的产物。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青海形成了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传统射箭、赛马、赛牦牛、藏式和蒙古式摔跤、蹬棍、拉巴牛等,深受各民族群众喜爱,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极具趣味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为广大群众社会生活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男女老少一起参与的快乐、友好、平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成为实现民族认同、增进民族情感、加强民族团结的最重要手段。

  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是助力青海旅游、体育等产业发展的文化宝藏。随着我省文化旅游体育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必将在推动“一个同步,四个更加”奋斗目标中谱写更加多彩的篇章。(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