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文化 守护精神家园——海西州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跃进

17.05.2017  16:06
来源:柴达木日报 作者:朱园园

  跃进(右三)与民间艺人一起接受新疆电视台记者采访。

 

  跃进在俄罗斯联邦卡尔梅克共和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2年,蒙古国迎接跃进及民间艺人。

 

  2015年,跃进在国际《江格尔》学术研讨上宣读论文。

 

  人物简介:跃进(笔名,勒·乌苏荣贵),蒙古族,青海省乌兰县柯柯镇卜浪沟村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6年6月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荣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6月,调入海西州群众艺术馆从事文学创作和民俗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翻译编辑出版以及研究工作。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追求前沿、永攀高峰、忘我工作,在民族民间文化的广袤沃野中绽放出人生绚丽的光彩。

  用心守护民族传统文化

  跃进出生在柴达木,成长在柴达木,是一名土生土长于柴达木盆地的青海蒙古文化传播者。他自小被蒙古族风俗习惯所熏陶,熟悉蒙古的风俗习惯,尤其对青海蒙古族民间文学更是一往情深。“跃进研究馆员有关青海蒙古族民俗民间文学方面著作,无论是在史料还是在观点方面都有重大突破”,中国社科院斯钦巴图研究员在对他的评价中这样写到。他追求前沿、永攀高峰、忘我工作的精神,非常值得称赞。一旦投入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翻译编辑出版以及研究工作当中,常常是不分昼夜,挑灯夜战已成为他多年来的工作风格。

  内蒙古自治区文联著名蒙古学者郭雨桥教授,在《青海海西蒙古族风俗文化》一书中写到:“我发现他是一块真正搞民间文化的材料,或者说得好听一点,是一位优秀的民间文化工作者。搞民间文化不同于创作,不能用自己的想象来填补采访中某些断链的环节,他留下的是历史、是文化,必须有一种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和品格。跃进本人是土生土长的海西蒙古族,他本身可以说就是一座海西文化的宝山。但他不以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为满足,尽量使自己的作品能够涵盖海西民俗的各个方面,或者说涉及到的方面,尽量有比较准确和权威的介绍,能够给学者、旅游人士、普通牧民提供一部手头必读的范本。”

  西北民族大学著名学者玛乌尼乌兰教授,在《卫拉特格斯尔研究》一书中写到:“跃进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专心研究青海蒙古文化,近年来重点研究《格斯尔》,搜集《格斯尔》传说故事,介绍《格斯尔》说唱艺人,取得了显著成绩。”

  跃进认为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必须从搜集整理出版少数民族文献史料入手,每个少数民族都要写好自己的历史。他说,只有中国56个民族都写好自己民族的历史才能共同写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信史。他是在海西州文化战线上,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者,始终站在民间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最前沿,积极深入基层,刻苦钻研,努力工作,成为文化战线上的先行者。跃进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了青海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抢救保护以及研究的事业上,为海西州以及青海省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让民族文化绽放光彩

  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传不是动动嘴皮就能行的,要经过搜集、整理、研究、保护、抢救的循环往复过程才能实现。跃进从未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传变成一句空话,他跑遍了海西的山山水水,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填补了用汉文翻译海西蒙古族民间文学的空白。

  “在这之前我们几乎看不见汉语版的海西蒙古族民间文学,如果不是因为跃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整理,恐怕海西蒙古族民间文学会因语言障碍使传播广度受到限制。”很多人这样评价道。毛泽东曾说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群众文化研究、文学创作、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及其搜集、整理、翻译、编辑出版和研究等工作中,跃进一干就是35年。他之所以这样,除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本人的机遇之外,同他个人的理想、勤奋、治学方法以及家庭和谐夫妻相互理解有直接关系。他的工作动力来自热爱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拳拳之心,正是由于他孜孜不倦的努力,才带给我们鲜活的民族民间文化。

  跃进研究馆员深入学习了社会科学知识,具有扎实的文化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实践经验,在文化艺术领域,成绩显著,享有一定声誉,是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工作中他始终站在民间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最前沿,在文化艺术界和学科领域中不断开拓创新,得到社会和同行专家的认可,也让他在民族民间文化的广袤沃野中绽放出光彩。

  如今,跃进研究馆员还在继续搜集、整理、研究、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他还担任《海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主编,正在编辑出版《海西汉族民间谜语》、《海西地区格萨尔足迹文化精选》和《德都蒙古历史简编》等非遗丛书。这或许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文化人对这个民族文化、非物质遗产的深深热爱,他一直在路上,这份对国家的责任和民族的担当,已经融入他的血脉。

  这位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正在向人们展示着海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传播着蒙古草原上曾经的文明神话。

  追根溯源结硕果

  “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海西州群众文化艺术馆的一项重要业务工作,搞好这项工作确实不容易。”采访中跃进研究馆员严肃认真地说。

  海西地域辽阔,牧区分散、海拔高、交通不便。要拿到第一手材料,经常需要步行或骑马,如果碰到采访的对象很忙时,只得等待或者帮助采访对象做一些其他事情。

  在工作的30多年里,他曾先后多次深入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德令哈市宗务隆乡、都兰县宗加乡、乌兰县卜浪沟村等蒙古族聚居地,体验那里的民风民俗,研究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这些地方地处高海拔地区,交通极不便利,自然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以及种种困难,没有让他退缩。每到一处,他都与牧民群众谈心交朋友,探讨搜集整理当地流传的蒙古族文化,细心记录当代牧民的生产生活。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来他不仅搜集了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物、手抄本等,还将研究领域拓展到蒙古史、蒙古文献、蒙古宗教、历史地名、氏族部落、群众文化等诸多方面。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他在参与编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青海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青海卷》、《中国民间舞蹈集成?青海卷》、《中国节日志?春节(青海卷)》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大项目的同时,又用蒙汉两种文字创作研究,先后编著出版了《多彩世界》(小说散文集)、《青海蒙古族格斯尔传说》、《青海蒙古族祝赞词》、《青海蒙古族民间口头文学集锦》、《青海蒙古族民间文学研究》、《青海海西蒙古族风俗文化》(汉文)、《青海土尔扈特蒙古人》、《柴达木民间文化》(汉文)、《德都蒙古情歌》、《德都蒙古民间传说》(汉文)、《海西民歌“花儿”》(汉文)、《青海蒙古族民间故事精选》(汉文)、《蒙古族少儿故事》(汉文)等16部专著,公开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他与同事们撰写申报的有关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24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跃进的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大奖,部分民间文学专著和论文被选为高校重点学科研究项目和省级重点学科项目,为省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大大促进了青海民间文化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学术地位。他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宣读论文,受到国内外专家们的好评。传略被入选《中国专家辞典》和《世界名人录》。

  他的著作、论文和文学创作作品曾荣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国家级二等奖1项、国家级优秀奖1项、国家级组织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三等奖2项、省部级优秀创作奖6项、州级奖2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