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绘”出多彩生活

13.11.2015  23:40

   “十二五”以来,海西州以文化惠民为重点,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供给能力,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州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基础设施覆盖面广。新建海西州图书馆、茫崖文体中心、大柴旦文体活动中心等重点文化活动设施,实施乡镇文化站、农(牧)家书屋、文化进村入户等惠民工程,开工建设都兰、乌兰等6地文化馆(图书馆)项目,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藏传佛教寺院寺庙书屋覆盖率达100%,格尔木市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州、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文化供给不断加强。全州各级财政累计配套资金428万元用于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州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州图书馆坚持全年无闭馆日,免费提供场地器材和辅导培训,举办大型展览展示和宣传活动240余次,设立流动图书点36个,办理借书证9000余张,服务群众180万人以上,州图书馆2011年以来连续两次被中国图书馆学会评为“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州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接待观众20万余人次;全州各级文化部门免费开办各类艺术培训班近40期,培训学员4000余人次;全州组建业余文体团队26支,服务群众60多万人次。

  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全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各场馆免费服务时间每周超过42个小时,服务群众150万余人次。举办柴达木民族文化艺术节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型文化活动100余场次,柴达木之夏、百姓舞台等文化品牌活动实现州、县两级联动。全州各级文化部门每年积极开展“三下乡”、歌咏比赛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80%以上乡镇和50%以上村社每年都举办单项或综合性文化活动。2011年至今,全州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超过800余场、下乡演出1000余场,服务观众200余万人次,天峻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出版发行《德都蒙古历史文化丛书》《德都蒙古文学丛书》《岗尖梅朵文学丛书》《中国·柴达木岩画》(蒙藏汉三语)等7本反映柴达木风土人情、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语言文学作品。创办的《花的柴达木》《岗尖梅朵》两本少数民族语言期刊,在蒙古族、藏族群众聚居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先后推出《请到柴达木来做客》《金色的世界》等原创歌舞,《三江同源看青海》《昆仑神话》《天边的牧歌》等富有海西民族文化元素的舞台剧目相继上演,拍摄完成电影《情人湖》、电视连续剧《柴达木之恋》。

  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普查国家级保护单位4处、省级31处、县级51处、其他文物古迹230处。启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上报藏品1347件,编撰《海西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岩石上的历史画卷》等文献,州内2处遗址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州“三普”工作领导小组被国务院“三普”办授予“实地事务调查阶段突出贡献奖”。全州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3项、省级23项、州级54项,省级“非遗”传承基地1所,州级3所,出版发行《海西蒙古族风俗文化》等“非遗”丛书20余本,建成全国唯一的德都蒙古文化实物展示中心、文献中心及影视资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