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青海 精彩故事 用文化扶贫托起格萨尔故乡农牧民的致富梦想
岁寒更知春意浓。
眼下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仿佛在为孕育春的生机积聚能量。
而在几千公里之外的南京旅游职业学院,32名来自果洛州的农牧民却已经提前感知到了春天的希望。由文化部安排,省文化新闻出版厅承办的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中,专门为他们举办了一期烹饪技艺培训班。要求来自果洛的农牧民们在东部城市“看点新的、学点新的、想点新的”,通过汲取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理念,为自己脱贫致富、发展当地文化旅游发展开辟新的路子。
授课老师讲得激情饱满,内容广泛实用,讲解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学员们听得全神贯注,他们有的认真做着笔记,有的积极向老师提问,还有的在思索问题,他们个个就像海绵一样,拼命吮吸着知识的养分。
今年32岁的措毛来自果洛州玛沁县。这几年看到来果洛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多了,便萌生出想在当地开家融民族文化和民族餐饮为一体的藏族风情园。可家境贫寒的她苦于没有“本钱”,当地文化、旅游等部门听说她有这个想法,非常支持,想方设法帮她贷款,藏族风情园开起来后没几年的功夫,她家就摘掉了贫穷的“帽子”。“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党和政府不仅帮我把家业支起来,还送我到这么远的地方学习,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措毛此行的“幸运”,源自于去年8月份一行人的到来。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来果洛州调研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情况时,他说,果洛有最美的风光,也应有最好的手工艺品和最好的藏餐。他当即就表示,文化部要从五个方面支持果洛的发展,其中一方面就是支持开发格萨尔文化的衍生品,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城乡居民的就业和增收。
同年11月,文化部和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在上海大学正式启动了为果洛专项培训非遗传承人的“千人培训计划”。首批培训班组织47名果洛当地的民间手工艺人参加了书法技艺、唐卡绘画和制作技艺、手工缝制、牛羊毛手工艺编制、黑陶制作等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提升培训。
只有贫困户的产业发展起来了,贫困户的“穷根子”才能彻底拔掉。和措毛同样幸运的不仅仅是已经参加培训的这近100人,“千人培训计划”提出:果洛州每100人中就有一个人参加国家培训,不仅仅是手工艺,还包括藏戏、藏族饮食文化等格萨尔文化衍生品的全方位培训。
“让格萨尔故乡的农牧民脱贫致富,让国内外各民族都能够听得懂、看得见举世瞩目的果洛文化,把绚丽的文化遗产传播到世界!”当人们还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之时,春天仿佛已经从容不迫地悄然走进格萨尔的故乡。(李欣)
尕寺加有了曲艺队
“正月里闹元宵,我把个互助城浪,高楼大厦平地起,一座座像铁塔,柏油马路平又展,东西南北通四方,如今的互助县美得说不成……”2月22日,农历正月十五,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乡尕寺加村的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原来是村里新成立的曲艺队今天登台演出了。
尕寺加村的曲艺队目前有13名队员,有唱的、说的,也有拉二胡的、打鼓的,还有吹笛子、吹唢呐的,都是本村热爱文艺的群众。
曲艺队的成立,村两委班子功不可没。他们走家串户,积极动员,才使曲艺队有了最初的几名成员。到了腊月,村委会更是想方设法提供场地、桌子、凳子、水电,为曲艺队排练提供便利。曲艺队员们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每天按时到场,加紧练习,从不懈怠。
如今,演出的日子到了,队员们整装待发,精神抖擞,期盼着给村里人送上精彩的视觉盛宴。
“感谢共产党,全国变了样,改革开放终辉煌,万众一心奔小康”,一曲小放牛调赢得了现场上百名群众的热烈掌声。
尕寺加村位于互助县脑山地区,村里有个秦腔剧团,是全村唯一的文化社团。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里人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尕寺加村秦腔剧团却因农民外出打工者增加等原因出现人才断层等现象,剧团发展进入低谷,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面对这种状况,村两委班子在林川乡党委政府和县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组建了曲艺队、广场舞队,尕寺加村的文化活动迎来了“第二春”。
尕寺加村党支部书记蔡炎周说,尕寺加村百姓和谐,文化底蕴深厚。腊月里,村民的闲暇时间也多。成立曲艺队可以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现在县上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们两委班子也可以借曲艺队来宣传党的政策,为构建和谐社会作点贡献。今年,我们想争取县乡有关部门的支持,让村里的秦腔剧团也恢复起来,毕竟,秦腔表演是我们村传承了半个多世纪的文化品牌。”(辛元戎 丁永芳)